前段时间
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携带雕漆隐花的漆器作品
刷屏网络 重回大众视野
在华师 也有位专攻漆画18年的老师
他就是美术学院副教授
李瑜琪
李瑜琪,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教育系主任,美术学教工党支部书记,漆画工作室负责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漆画与综合材料绘画实践研究。个人作品被省级美术馆收藏;2021年,绘画作品参加中国保利秋拍现代艺术专场;个人作品入选国家级单项美术展览7次、省级展览5次。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编漆画专著1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品数9篇(幅)。所指导的学生获广东省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美术创作获国家级美术展11人次、获省级美术展奖20余人次。
从中师到清华
从业余到大家
他 敢想敢做
追求艺术和价值实现
“人生就是美育自己”
“人生有时真的很奇妙。”李瑜琪说。在来华师教书前,李瑜琪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习漆画;在去清华美院读书前,李瑜琪在中小学教美术。当时, 初中毕业的李瑜琪怀着减轻家庭负担的念头,懵懵懂懂地去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了工作,自觉经验尚浅,但还是坚定地站上讲台,就这样从乡村小学站到县城民办中学,他坚持了两年。
但渐渐地,李瑜琪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些过于单调,对专业学习的追求和人生目标的规划,促使他产生了新的想法。22岁那年,重拾幼时美术梦想、考大学的愿望清晰了起来。尽管身边半数亲朋好友不支持,他也仍下定决心,辞职,凭着一腔“要考就考最好的”热血,报考清华美院。辞职那天,他特意买了一个新书包。彼时的年轻人心中有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念头:“背上书包,背起新人生。”
2006年暑假李瑜琪回到曾经就读的教室留影,
小学时就常躲在这柱子后面涂鸦,学校现已改建成村民楼
李瑜琪靠着工作两年的积蓄,瞒着父母,四处求师,全力奋战一整年,靠着悟性和超乎常人的努力,拿到了清华美院的录取通知书。 大二时美术专业分流,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的油画、雕塑这类在当时比较赚钱的专业,而冷门专业漆画、纤维艺术、玻璃艺术等几乎没人选。身为班长的李瑜琪偏偏不爱随波逐流,带头选择了冷门专业。“我还凭借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了两个同学跟我一起选,不然开不了班,”李瑜琪笑道,“他们应该感谢我,因为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正式开始学习漆艺后,李瑜琪发现这个专业特别偏,人才也特别紧缺,这更坚定了他为漆画钻研奉献的想法。经过两年学习,受到清华大学美院漆画教授程向军的鼓励,他又成功推免为清华美院漆艺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将近而立之年的李瑜琪依旧怀揣着“希望站在讲台上”的朴素愿望。
来到华师任教,是李瑜琪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老师,而当老师有两个方向,在专业学院当老师或者在师范院校当老师。我最想去的就是师范院校,因为这是培养老师的老师,对我来说更有价值感。”
在华师除了教授漆画和其他美术基础课,李瑜琪还担任了美学教育系主任一职。一路走来,他一直被美学浸润,因此他深有体会:“艺术就像生活里的咖啡和酒。当然可以不需要,但选择拥有将会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李瑜琪认为艺术是精神世界的养料,在美学教育的这条道路上,艺术之美会滋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瑜琪发现,美育不仅不会撕裂生活和工作,反而像粘合剂一般将生活和工作连接得密不可分。在孩子出生后,他也坚持向孩子传递美学知识,维护和引导他们使用美术表达情感需求。“美育其实是在美育自己。”李瑜琪说。通过美育,他看待世界的视野宽广了,视角也更灵敏了。一些很难被注意到的美丽像阵阵微风穿过李瑜琪的身体,留下美的精华。
艺术创作是一生的学问
从忍受“漆咬” 到自如创作
他终得灵魂与技艺的共舞之悦
漫漫漆画路
2006年,李瑜琪协助导师创作大幅壁画
学习漆画的第一步是要克服“漆咬”。因为漆画使用的主要材料——大漆中含有一种叫“漆酶”的物质,易致人过敏,大多数接触到的人都会皮肤红肿、起红疹,奇痒难耐。画漆画的人大多都有过这样痛苦的过敏经历,李瑜琪也不例外。
他印象中最难受的一次经历就是他的毕业设计。因为对自己的高要求,他的毕业画作格外磅礴,画幅达到了2mX2m,需尽量将全身紧挨在作品上才可进行。 长时间地与漆亲密接触,使李瑜琪严重过敏,全身几乎都起了大片大片的红疹,一抓就出血,脖子、手臂还肿得特别可怕。“我当时连续几个月都不敢出门见人。”李瑜琪说。
李瑜琪本科第一幅漆画《平遥印象》
120cmX120cm,现藏于清华工美集团
如今,李瑜琪已经好多年没有再过敏了。回忆起当年的过敏反应,他反而记得更多有趣的事。比如,一位满脸雀斑的同学经历了一次“漆咬”后,脸颊变得白白净净;长青春痘的同学过敏反应褪去后,痘痘也消失了。“所以,我们当时都没有完全厌恶‘漆咬’。”而现在给学生上课用的漆,已经改良成了不易使人过敏的新材料,不影响大家的日常学习生活。
李瑜琪无法用一个确切的词汇来概括自己的漆画创作风格。“没有定义就是最好的答案”,创作生涯中,李瑜琪认为每个人生阶段有彼时彼刻的思考,创作出发点自然不同,风格也就不拘泥于一处。但他的创作理念却有核心的一条:基于过去的体会,发于未来的思考,创作此时此刻的作品。“创作是自我疗愈的产物。”一个个深思熟虑的结果,最终都成为了李瑜琪的漆画作品。
《奶奶八十》(左)与《墙外城》(右)
长期以来,李瑜琪的创作主要来源于个人经验的积累,他想通过画作传达个人成长体会。比如《奶奶八十》,是李瑜琪本科第一幅漆画人物画,画中人物是李瑜琪的奶奶。因多年在外工作与求学,他某次回家特意带了相机,捕捉了奶奶很多日常片段,最后画成此画。再比如作品《墙外城》,是他从乡村到城市求学时创作的,城市的摩天大楼与他自幼生活的乡间小平房形成了强烈对比,创作的这幅画感染了不少人,这幅漆画也入选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参展作品。
2021年,他的作品《邂逅敦煌之二》参加了中国保利秋拍现代艺术专场活动,这一门槛颇高的活动收录了李瑜琪的作品,最后作品以25.3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此次李子柒回归,将漆艺这项非遗技艺再次拉回到大众视野。李瑜琪认为,在非遗推广者的身份上,李子柒当之无愧。“ 像漆画这种历史重、根基深的艺术,传承和发扬其实是有较大难度的。”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他一直在打开思路,让作品与外界元素融合得更好,让漆画传承更加与时俱进。
2009年,李瑜琪硕士毕业时举办个人漆画作品展留影
创作时
他脑洞大开 才华横溢
做老师
他尽其所能 以身传教
沉淀自我,逐光向前
“老师应该不只是书、讲授知识,也应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在李瑜琪的观念里,老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育人,他也会定期去和自己的学生见面,了解他们的近况。“李老师时时刻刻都牵挂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负责。”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美术教育研究方向2023级研究生涂锐铵 说道。有次,李瑜琪在出差途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很适合做涂锐铵的论文选题,便主动打来电话和涂锐铵分享,二人在电话中深入探讨,涂锐铵深受感动。
李瑜琪不愿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力图以身传教,争当学生的榜样。因此,他的研究生群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当李瑜琪顺利做完了一连串的工作,他会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还每天会发自己跑三公里的运动记录截图,希望也能激励学生们运动起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发完这些,李瑜琪总是能收获学生们一连串“佩服”的表情包。
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美术教育研究方向2023级研究生梁源说:“李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引路人,更是我生活中的榜样。”在素描课上,李瑜琪不仅要求学生们按照专业方法深入练习,还会结合就业需求,给予大家全面而实用的建议。日常生活中,李老师也没有架子,经常和学生一起打羽毛球。“我从教授那里学到最多的就是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平衡与积极应对的态度,这种态度促使我踏实做好每一件事,专注于自我能力的积淀,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重视思考”是李瑜琪的教学风格,这来源于求学时期,李瑜琪的大学导师对他的影响。最初,他因为看到老师在学校内每天都坚持每日创作心生敬佩,而选择跟随其学习。在之后漫长的生活中,他发现老师不只是勤恳认真,还对漆画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极具前瞻性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也给了李瑜琪许多艺术创作的启发,加深了李瑜琪思考问题的深度。
李瑜琪邀请学生在家过教师节
来到华师这么多年,李瑜琪一直致力于美育。从2015年所作的《还给孩子最本真的艺术教育》开始,到2024年的最近一讲《关于审美教育》,他的《美育十讲》从美术作品欣赏去切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美育,学习美育。此外,他也在不同的学校开展讲座,深挖“传统技艺”的美育内涵,构建一个以传统技艺为美学基础的美育教育资源平台,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美育教师,推动基础教育、高校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今年11月19日,最新广东美育名师工作室评选结果发布,李瑜琪的传统技艺美育名师工作室是华师唯一一个上榜的工作室。 李瑜琪认为自己并非是在培养艺术家,而是在培养美育工作者,这一份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也让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 李瑜琪说,回望自己这一路,人生的转折点似乎就是那个辞职报考清华美院的决定。这么想了,这么做了,这么走下去了,人生就慢慢开阔了。他在混沌中走出了一条路,看见了人生的希望之光,如今仍继续向希望的彼岸前进着。
李瑜琪秉持
专业精神和育人初心
长期坚守在漆画创作
与美学教育领域
希望更多华师人发挥专业所长
在各自领域尽己所能 发光发热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采写丨刘钰萍 张晟钰
摄影丨罗昊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张子悦 凌恩昀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 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