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农旅融合产业兴旺,优质农品畅销全球,生态农场遍地开花……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潍坊安丘市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近年来,安丘聚焦拓展创新“三个模式”,以市场化导向、产业化思维来发展农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再升级”。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0%,居16县市区第2;食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个百分点,农业大县阔步迈向农业强县。

打特色牌,农旅融合


沿着“天路”驱车而上,在安丘市辉渠镇“藏”着一个半亩山塘田园综合体。这里以山区老石头房屋改造而成,有扎染、陶土课等非遗文化体验,还有书吧、咖啡馆和民宿,游客可以参加各类传统和现代交融的艺术活动,体验田园生活的美好。自2023年5月开业来,已成为潍坊新晋网红打卡点。

“我们通过直播在介绍家乡美好的同时,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量问题,让家乡优质农产品发往全国,让各地的人都能品尝到家乡味道。”李紫嫣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规模,打造一个集民宿、农庄、休闲、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

近年来,像半亩山塘这样以农业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在安丘悄然走红,解锁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成为不少市民近郊游的一大首选。

“以‘齐鲁天路’为主线,依托齐长城遗址、庵上石坊等浓厚历史文化资源,将辉渠梯田、获鹿山谷等40余个省级以上旅游景点和高端文旅项目串点成线,组织沿途5个乡镇大力发展辉渠小米、柘山蜜薯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以‘生态美’‘产业兴’带动‘农民富’。”安丘市文旅局局长李建利说。

目前,安丘市依托齐鲁天路推进重点文旅项目15个,山东省旅游强乡镇4处,累计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拉动消费5亿元,带动周边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以上。

龙头带动,农品出口


在山东鲁丰集团有限公司食品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按照工艺流程忙碌着,肉鸡经过屠宰、加工、制熟等工序,将进入全球商超,最终端上“国际餐桌”。

作为从事农产品综合加工出口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鲁丰集团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精深加工,打造农产品的发展新优势。“1到11月份出口创汇3992万美元,出口订单已经排到明年6月,覆盖日本、欧洲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鲁丰集团副总经理云树杰说。

探寻安丘农产品俏销海外的密码,“全链条监管、全流程服务”体系清晰可见。

“从安丘出去的每种农产品,都可通过智慧平台进行溯源管理,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坤清说,近年来,我们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抓产品”转换为“抓主体”,既能让农产品有源可溯,还能督促经营主体从根源上提升农产品质量。

多年来,安丘始终坚持用国际标准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已通过“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三个关键”,探索出“从土壤到餐桌”全链条数字化社会共治新路径。探索建立56种农作物生态化过程管理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土壤修复、诱导抗性”等全流程、模块化管理标准,打造辉渠小米、官庄大桃等生态农产品30余个。

同时,安丘市针对农产品出口组建起技贸措施研究与服务团队,通过对出口标准海量查询翻译,搭建起全国首个国际农产品标准实时查询比对平台,落户了全国首家国家级食品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目前,安丘有18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受益于该市推出的技贸服务。

目前,安丘已发展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农产品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蔬菜出口额占潍坊市56.1% ,连续15年领跑全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安丘市官庄镇长生源家庭生态农场,一座座组培大姜示范棚里大姜长势正好。作为安丘发展高效智慧农业生态农场的典型代表,目前,农场面积达1300亩,年产超2000吨。

“像浇水、控制温度等,全是手机自动化,棚内空气、土壤湿度都实现了实时监测,我一个人就能操作100亩。”农场负责人王宝杰介绍。

安丘市打破大姜传统种植模式,率先提出“生态大姜全息种植管理模式”,通过变革传统种植方式,生产高标准生态大姜。“该模式从土壤修复入手,在全国率先将生物质炭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后,土传病害减少了90%以上,彻底解决了生姜重茬病害的历史性难题,在种苗培育上,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抗性姜苗种植技术,确保了姜苗成活率达到99%。”山东斧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岗说。

此外,在生姜种植管理上,斧创集团创新运用精准营养和矩阵迷雾系统,不仅可减少70%左右的农药使用量,还能提高40%左右的生姜干物质含量,售价较传统生姜高出1倍以上。

“我们以标准化为引领,推动农产品生产生态标准建立,目前制定33个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200多个生产标准,标准化生产比重达到85%,构建了全国首个生态农品“双码”认证体系,力争打造全域生态农业示范县。”安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安丘年产优质农产品460多万吨,已培育雅茹家庭农场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数量居潍坊八县市第一位,生态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国家级农产品品牌126个。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杨亚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