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墨西哥的霍奇米尔科城,每年秋天都会迎来佛手瓜的丰收,街头巷尾的菜架上挂满了一颗颗绿油油的小瓜。人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可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佛手瓜却让村民“看见就头疼”。

既然这瓜如此高产、好种,为何却被我国农户如此嫌弃?为何佛手瓜在中国的境地如此尴尬?



太“能生”的佛手瓜!

佛手瓜的外形酷似双手合十的蔬菜,不仅外表独特,产量更是惊人。我国南方的许多朋友都把佛手瓜叫“千斤瓜”,这可不是夸张。

一株佛手瓜种下去,藤蔓爬满瓜棚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挂满密密麻麻的小瓜,单株年产量轻松超过百斤。

这个超生大户让许多初见它的农民高兴的好像找到了宝,把它看成是农业界的丰收奇迹。



佛手瓜不光高产,还特别皮实。它对土壤、水分和阳光的要求低到活着就行,几乎在任何正常环境下都能快速生长。

而且不光是果实,它的嫩茎叶、根块都可以入菜,真正做到了“全身是宝”。一颗佛手瓜,养活一家人的谚语绝不是说说而已,就算天天吃还能剩下不少送邻居。

成也高产,败也高产。佛手瓜“太能生”的特性渐渐成了一种困扰。许多农民都曾大量种植过佛手瓜,但没过多久佛手瓜就成了村民们“嫌弃”的对象。



原因很简单,根本就吃不完!凡事过犹不及,太多过量也就不是特别美好了。而且人们也渐渐发现,吃佛手瓜不仅需要“队友”,而且还得有好厨艺。

它的口感实在太清淡了,生吃也行,但没黄瓜那么香甜,煮熟又容易寡淡无味。

吃个一次两次尝尝鲜还行,可到后来不光自己不想吃,送邻居都被拒绝,吃的多了连被喂的猪和鸡都总是剩饭。



广西就有村民回忆,村里一户人家种了四颗佛手瓜,结果全村的猪都吃不完,佛手瓜就凭借自己的本事混成了连猪都不吃的垃圾。

而且佛手瓜的可食期特别短,如果不及时采摘,果实会迅速老化,外皮变硬,口感变差。那些藤蔓旺盛、果实繁茂的瓜棚就成了没人愿意靠近的烦恼之源。



广东有网友就在网上吐槽过,自家种了佛手瓜之后,成了村里最不受欢迎的人。邻里一见他走过来,都赶紧绕道走,生怕又被送一袋瓜回家。

其实佛手瓜是一种外来作物,从墨西哥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一百多年也没让佛手瓜在我国打开知名度。很多北方的朋友都没怎么见过佛手瓜,就算见过,也不怎么能接受佛手瓜的寡淡。

与口味鲜美、烹饪简单的黄瓜、冬瓜相比,佛手瓜的味道怎么都显得有些鸡肋。市场上很少见到佛手瓜的踪影,因为买的人少,种植者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因超生而尴尬

作为蔬菜界的“超生冠军”,佛手瓜为何难登我国餐桌的“大雅之堂”呢?超生固然是一大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正如前文所说,佛手瓜在味觉上的体验实在是太差了。虽然它既可以生吃又能熟食,但口感清淡、缺乏香气。

对注重味觉享受的消费者来说,佛手瓜太“平庸”了,与其苦了自己,为啥不选择更好的替代品呢?



作为蔬菜大国,我国又不像韩国一样吃不起蔬菜,拍个黄瓜,蒸上锅南瓜它不香嘛!

也有人尝试开发佛手瓜的新吃法,凉拌、炒制、煮汤甚至做火锅配菜,一套组合拳下来,奈何给了佛手瓜机会它也站不住,总体效果十分有限。

哪怕市场上佛手瓜用超低的售价招揽客人,购买者还是寥寥无几。虽然营养成分也号称丰富,但消费者更关注的是口感和用途。



再加上国内蔬菜市场中同类蔬菜的激烈竞争,从茄子、丝瓜到各种应季蔬菜,佛手瓜在这种多样化的选择中失去了吸引力。

被坑苦了的农民就太多了。许多农民尝试种植佛手瓜时,本以为这种高产易种的蔬菜会成为家中的“经济作物”,但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很多人抱着试验的心态种了佛手瓜,瓜棚硕果累累时倒也开心,可奈何这瓜实在是放不住。

大量佛手瓜无法及时售卖,最终只能低价处理甚至喂牲畜。

菜园子可是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种植体验自然让他们对佛手瓜避之不及。



也正是因为佛手瓜不易储存的特性,在产业化推广上也面临困难。保鲜时间太短,运输就成了大问题,佛手瓜的价格又太低,很难利用冷链等高成本进行运输,在商品流通上也没啥优势。

相比那些易于包装和长途运输的蔬菜,容易老化的佛手瓜进一步限制了它的市场开发潜力。

在我国一些蔬菜产区,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得许多蔬菜的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而佛手瓜的种植却始终停留在粗放管理的阶段,很难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实佛手瓜引进我国的时候,还是有发扬光大的机会的,只不过没有抓住而已。19世纪是我国外来农作物的丰产期,玉米和土豆等作物,都是在那时凭借广泛的用途和适应性迅速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佛手瓜则因口感、市场需求等多方面问题被逐渐边缘化。在我看来,佛手瓜想要真正融入我国的餐桌文化,机会好像不太大了。

看看墨西哥怎么干

不同于在我国的遇冷,佛手瓜在“娘家”墨西哥却有着另一番故事。作为佛手瓜的原产地,墨西哥对它的依赖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显现。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农业种植,这种“小绿瓜”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墨西哥小城霍奇米尔科是佛手瓜的主要种植地之一。这里的河道密布、土壤肥沃,被称为墨西哥的“菜园子”,也为佛手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过当地农户朱迪丝坦言,虽然佛手瓜随处可见,但因为墨西哥的种植技术太过落后,佛手瓜的产值低得可怜。一块280平方米的菜园,一年的收入不到1300元人民币,还赶不上卖几筐辣椒的收入高。

看来佛手瓜在原产地,也遇到了同我国一样的问题,虽然高产,但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化手段,许多农民的家庭式种植模式,根本就无法将这种产品发扬光大。

佛手瓜虽然长势旺盛,但在收获后只能低价处理,甚至因产能过剩而滞销。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佛手瓜的经济价值,也使农民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墨西哥政府倒是没放弃自家这个小“国宝”,近年来,政府和农户尝试通过多元化农业模式,提升佛手瓜的种植效益。

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开始结合旅游产业,将佛手瓜种植园打造成景区,吸引游客采摘体验,增加了农业附加值。同时佛手瓜还被开发为新型加工品,制作成腌制品、果酱甚至药材,通过延长产业链解决滞销问题。

墨西哥还借鉴了我国农业的成功经验,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佛手瓜产品。特别是疫情期间,传统的线下交易受到限制,电商销售帮助农户打开了新的销路。

墨西哥的农业专家指出,如果能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金,优化佛手瓜的生产链条,这种瓜完全有可能从“高产累赘”变成“经济摇钱树”。



这世上或许就没有不好的产品,商品的好坏完全在于人类的营销手段。只不过学过我国农业皮毛的墨西哥,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将佛手瓜产业做成一张名片。

那在农业产业化和技术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我国又怎么可能做不成佛手瓜的买卖呢?

近几年,云南南庄镇就有来个绝招,凭着好山好水好生态,他们瞄准了佛手瓜,鼓励村民大干一场,还成立了一个种植销售协会,搞起了产销一条龙服务。

柯振梅夫妻俩一个负责收购,妻子负责运输,凭着乡里乡亲的信任,生意越做越红火。这两年,他们每年卖出3000吨佛手瓜,帮村民赚了300多万。



连种瓜少的所绍宽,也靠着帮忙打包一天能挣五百块。如今,村里种瓜面积翻倍,硬是将人人都嫌的佛手瓜变成了村里喜笑颜开的“金疙瘩”!

结尾

佛手瓜凭借高产易种的特性,被很多网友当成是“末日生存粮”的理想选择。可在我国,它却因口感问题和市场竞争被冷落;

或许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人在佛手瓜上下功夫,最大的原因是我国的农作物产品太过丰富了,就算不在佛手瓜的身上另辟蹊径,人们也可以吃到极为丰富的食材。



有时在绝境之时,才能爆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或许在未来,佛手瓜依然不会成为我国每家每户餐桌上的常客,但会有越来越多的南庄镇通过加工、出口和科学推广,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高产不应该成为问题,关键在于用智慧将产量变成财富,用创意将传统种植变成现代产业。这颗“小绿瓜”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