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各个兵团,尤其是前五次战役投入的兵力,因为作战时空环境和对手高度类似,极具对比意义。
坊间颇有一些人——包括一些资深研究者,说最弱兵团要数华北部队,也就是十九兵团。
持此论者,大多是从十九兵团参加第五次战役打的不好说起。
打的不好有两个主要依据:
1.第一阶段进攻,过临津江受阻,除了打掉一个英军格罗斯特郡团第1营,其他基本没有什么作为。
2.回撤阶段组织不好,65军阻击时间过短;63军擅自撤退未通报友军,致使友军三兵团六十军180师侧翼暴露。
等等。
但是,有没有注意到,十九兵团是各个兵团中本身实力最弱的。
我们看看各个兵团的情况。
十三兵团,最早入朝,第一批入朝部队为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这4个军都是非同小可的,前三个军都足以在全军竞争三甲,实力强到爆。四十二军系后组之东野五纵升级而来,但在前三个军带领之下在朝鲜打的也不错。
九兵团第二批入朝,其部队也进行了调整,并非在三野时期的老编制。九兵团3个军,二十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当年华野老一纵、八纵、九纵,粟裕大将曾评点过华野的顶级主力,这三个军都在其中。二十军能力最全面,乃是当年粟裕在华中时一手调教出来的超一流主力部队,攻守全面,机动灵活,干啥啥行。八纵、九纵都是攻坚主力,打重要战役时,都作为某一个方向的核心主力,有点类似于当年国军所谓的硬核桃。
第三兵团也有加强。
三兵团指挥机关是二野原四兵团的机关,陈赓大将一手打造出来的,抗战胜利之初就形成了雏形,陈谢集团挺进豫西时,这个兵团机关的部分班底就已形成,指挥功力比较扎实。三兵团3个军,十二军、十五军、六十军。十二军是刘邓的老六纵,顶流主力,相当于东野的一、二纵,华野的一、四纵,西野的一、二纵。
十五军略逊一分。
六十军挺有意思,本身是刘邓南下后留下守家的二流部队八纵,但徐帅去晋冀鲁豫之后点石成金,培养出来一个临汾旅,一下子给八纵提了档次。入朝前夕,西南军区又从六十一军序列把181师调过来。181师即皮旅,又是一个会的。
六十军总体来说很有特点,战斗力说不上多么高,比十二军自然不够,但自有其过人之处,尤其是独立性强,善于面对危局。
唯独十九兵团显得弱一些。
十九兵团是志愿军各个兵团唯一一个没有调整部队主要领导和战斗序列的。
所辖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就是当年华北二兵团的三纵、四纵、八纵。
三纵的代表性漂亮仗是新保安战役,郑维山指挥三纵挡住傅系三十五军,以一纵之力前挡强敌后顶强援,为杨得志大部队赶到赢得时间。四纵的代表性战役是清风店战役打主攻,歼灭第三军。
至于八纵,系地方部队后组之纵队,战斗力苦不甚高。
抗美援朝战场上各军的表现,基本就是当年在华北的实力档次。
为什么没有补强呢?华北部队没有比三纵更强的了。
为什么不调整领导指挥机关?华北诸将除了杨得志也没谁了。
主要是十九兵团客军入陕,一野穷得很,没人可给老杨哥补。
入朝初战没打好,可以理解。
但十九兵团有潜力,潜力点主要看两个人。
一是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二是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郑维山。
前者杨上将极具大局观,指挥风格如其情商极其稳当,不会出现大漏招,行事基本都在正确轨道上。
这个素质一时一地一事看起来不怎么亮眼,但贵在一直走正确的道从不跑偏。可怕就可怕在这里,人家基本不犯错。时间线拉得越长越有优势。
后者郑维山中将,是一个极富成长性的将领。给的平台有多大,就能折腾出多大动静。即使在怪咖云集、猛将层出不穷的红四方面军将领群中,郑维山也是独一份的。
什么是成长性呢?最初在抗战时期,在聂帅手下做教导团长,也能干好。后来当纵队司令、兼任军区,同样能干好。尤其到了平津战役期间,郑维山几乎无师自通很快适应了大决战的强度和节奏,张家口别人一个兵团拦不住三十五军,他就能。
优势就在善于学习战争、适应敌人。
所以大家看,杨、郑二位初到朝鲜,打美军其实有点摸不着头脑,虽然有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先去志愿军总部带回来的经验教训,但别人的教训终归自己没法全部体会运用。越到后来,越打的有状态。郑维山是唯一一位在朝鲜战场上,从兵团副司令员提拔到兵团代理司令员位置上的,后期指挥华北老兄弟兵团二十兵团,非常出彩。
作为华北部队的代表队,十九兵团并没有丢聂帅的脸。华北部队必须要感谢杨得志、郑维山二位,正是他们卓越的指挥,拉着十九兵团从低谷爬上来,进入阵地战时期,和其他大区出来的一流主力并驾齐驱。
本篇是预热文,接下来将全面解说华北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的表现。
敬请各位至爱亲朋来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