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是有原因的。

高句丽那边出了个狠角色盖苏文,不仅杀了国王自己掌权,还老是挑衅大唐,切断大唐和百济的交通线,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二话不说,就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过去了。



打仗这回事,情报工作可是重中之重。

李道宗主动请缨,带了一百多骑兵深入敌后侦察地形。你想啊,人生地不熟的,万一遇到埋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道宗艺高胆大,与李世民约定二十日完成任务,孰料仅十日便归,其效率之高,着实惊人。李世民龙颜大悦,赏赐他诸多金银财宝,此乃对其能力的认可。

有了情报,大军就能有的放矢了。李道宗与名将李绩联袂出击,旋即攻克盖牟城。接下来,他们打算攻打辽东城,未曾想在此处遭遇了高句丽的四万援军。



唐军这边只有四千人,这兵力差距,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有人建议先固守待援,但李道宗不这么想。他思忖,敌军长途跋涉,定是疲惫不堪。此刻发动突袭,使其措手不及,胜算想必更大。

不过,战斗初期并不顺利,唐军前锋吃了点亏,士气有些低落。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本来就人少,要是军心再散了,那可就真悬了。



关键时刻,李他冷静观察敌阵,发觉高句丽军队虽人数众多,然阵型散乱,军心惶惶。

李道宗立马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亲自带队冲锋陷阵。李绩亦率部予以策应,两位主将奋勇当先,身先士卒,这极大地振奋了唐军的士气。



唐军将士们仿若被注入无尽的力量,个个热血沸腾,呼喊着冲向敌阵,那气势犹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旧唐书》载此战斗“大破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亦有斩首千余级的记录。

这场胜利不仅提振了唐军士气,也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没过多久,李世民的大部队就赶到了。辽东城很快被攻破,唐军斩首一万多人,俘虏了超过五万人,其中包括一万多士兵和四万多平民。李道宗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充分体现了李道宗的军事才能和胆识。他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抓住战机,并敢于身先士卒,这都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雄心勃勃,想把高句丽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



大军浩浩荡荡兵临安市城下,本以为胜券在握、垂手可得,岂料却遭遇顽强抵抗,宛如碰上铁板一块,前进不得。安市城这城,修得跟铁桶似的,硬是攻不下来。

负责主攻的李道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后,决意堆砌一座土山。欲站于高处,以望远景,且可居高临下展开攻击。



这主意听着不错,可真干起来,那可是个大工程。士兵们没日没夜地挖土运土,累得够呛。

除了堆土山,唐军也没闲着,各种攻城武器齐上阵,冲车撞城墙,抛石机砸城头,那动静,估计方圆十里都能听到。



城墙已被砸得千疮百孔,然高句丽守军极为硬气。这边刚现破洞,那边即刻补上,修补速度之快,堪称神速。

此攻城之战已持续六十余日。唐军所筑之土山愈堆愈高,眼瞅着即将完工,胜利仿若近在咫尺。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土山塌了!没错,就是塌了!还把城墙给砸塌了一块。



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给了高句丽军队反击的机会。人家一看这情况,立马就杀了出来,占领了土山。

这下李道宗傻眼了,之前有多得意,现在就有多尴尬。赶忙赤足奔至李世民跟前请罪,心中惶恐,惴惴不安,深恐掉了脑袋。



还好李世民念在他之前的功劳,再加上他之前侦查地形、冲锋陷阵也挺卖力,最后还是饶了他。

强攻不行,那就只能智取了。李世民灵机一动,便思得诱敌之策。他让李绩和长孙无忌带兵埋伏好,然后派小部队去骚扰安市城,把高句丽军队引出来。



高句丽军队果中圈套,倾巢而出,旋即一头栽入唐军包围圈,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两万余人。附近几百里都成了无人区,可见这一仗打得有多惨烈。

虽然打赢了这场仗,但安市城还是没攻下来。李世民权衡利弊,决定撤军。毕竟此仗已持续七个多月,粮草耗费甚巨,且高句丽的援军日益增多,若继续作战,恐得不偿失。



他让李绩和李道宗率领四万精兵断后,掩护主力安全撤退。

这场安市城之战,虽然没达到预期目标,但也并非一无所获。

唐军斩获颇丰,且彰显出强大的战斗力。李绩之子缘此被封郡公,然李道宗因土山之事未获任何赏赐。



从长远来看,没拿下安市城或许是件好事。如果安市城被攻破,高句丽必然会拼死抵抗,唐军深入敌境,后勤补给线拉长,战局会更加复杂。

此役亦尽显唐军将领之勇猛,李道宗与李绩奋勇当先,陷阵冲锋,宛如“敢死队队长”。



大唐那会,有两个将军的故事特让人感慨,一个叫李道宗,一个叫李绩。俩人都牛,为大唐打下不少江山,可结局却差老远了,一个落寞离世,一个寿终正寝,真是命运弄人啊。

李道宗此人背景颇为深厚,其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实乃不折不扣的皇亲国戚。十九岁那年,李绩前来归附李世民,而自己亦追随李世民征战沙场。



要说这缘分也挺奇妙的,两人都在619年崭露头角,一个初出茅庐就显露出将帅之才,一个归顺明主开启了辉煌的军旅生涯。

史书记载,其追击敌军达二百余里,且率一万多骑兵与敌鏖战,最终竟大获全胜。这绝非虚言。他骁勇善战,还曾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从长安直至青海,一路保驾护航,直至目睹松赞干布派人前来迎亲,他才返程。甚至有人说,文成公主是他女儿,这就更让人对这段历史好奇了。

按理说,这么牛的人物,后半辈子应该挺滋润的吧?然世事常难如人愿。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竟妄图谋反,此案件牵涉者众多。



长孙无忌借着这个机会,把跟他不和的李道宗也给整了进去。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名将薛万彻皆含冤被杀,李道宗亦受株连,被流放至彼时的广西象州,那在当时实乃荒僻之地。

李道宗本就征战致一身伤病,最终客死他乡,年仅54岁。

反观李绩,其本姓徐,因战功赫赫,皇帝直接赐姓李。他近乎参与了唐朝建立后的全部战争,为大唐开疆拓土,实乃李世民极为倚重的将领之一。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年逾古稀,已达75岁高龄,却依旧披甲执兵,奔赴战场征伐高句丽。李绩享年七十六岁溘然长逝。

唐高宗李治停朝七日以悼念,更依卫青、霍去病墓葬规格将其安葬。



如此待遇,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之深。李绩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且为后世七十二名将之一。他臻于出将入相之境,一生荣华尽享。



同样是功臣,李道宗和李绩的命运咋就差这么多呢?李道宗的悲剧令人喟叹,从中亦可见政治斗争的黑暗。而李绩的成功,则彰显出其实力与运气。

两人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源:《李世民(唐 太原)》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 2021-01-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