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与郭子仪相反,论军事才干、指挥能力,其人甚至在郭子仪之上,但论政治情商,李光弼差远了。李光弼还是那种典型的职业军人,他不像郭子仪那样游刃有余,能够与各方融洽相处。他是纯军人,郭子仪是政治家型的军人。



李光弼呢,刚开始年轻的时候出道,是跟着唐朝名将王忠嗣。这个王忠嗣啊,非常忠厚的一个人,这个人原本兼四镇节度使,位高权重。结果,唐玄宗让他去攻打吐蕃的石堡城。石堡城是一处险隘,地势非常地险要,易守难攻。王忠嗣算了一下,说这一仗要牺牲将士数万人,因此他不愿意打。皇帝命令他打,他爱惜将士生命,不愿意打。

结果,李光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爱戴这个老上级,他不想让这个老上级遭祸遭灾。所以他劝一下,意思就是说,皇帝下令让打你,不要违背;而且他还问,你是不是舍不得重赏将士啊?这就有点误解了啊。王忠嗣回答说,我如果在皇帝那地方获罪了,我最多也就是遭到贬官,但是呢,我如果要打这一仗,要牺牲数万人的将士,所以他说:“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我可不愿意用数万将士的性命给自己换取功名利禄。李光弼非常感动,说:“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这件事对李光弼有巨大的影响。



史家评价李光弼说,他“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就是他善于为他人考虑,善于举荐人才,但是这个人偏偏不善于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李光弼的一生就是如此,他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的性格,就是严肃认真;多年的军旅生涯给他积攒了大量的军事经验;老上级王忠嗣的榜样让他有了担当的精神,可以为了责任牺牲个人的利益。但问题就在于,李光弼完全是从军事角度来为人处世,这是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安史之乱之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他不像郭子仪那样能够有效地来应对。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了李光弼一个驰骋的舞台,乱世英雄,横空出世,郭子仪、李光弼的宏图大业都是从这儿起步的。郭子仪后来担任了朔方军节度使,然后郭子仪又推荐了李光弼,两个人同心合力,为国而战。唐肃宗后来委任李光弼为宰相,太原尹,北京留守,负责保卫太原。李光弼一生征战,胜多败少,他是安史叛军,尤其是史思明最怕的唐军将领。这个人守太原、战河阳,收复两京,战相州,有了如此大的功勋,但是他却是个悲剧英雄,为什么呢?这与他的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我前面说了,这个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治军严厉,从来不懂得圆滑两个字怎么写。因此,无论军中军外,他都有很多的敌人,人们对郭子仪是敬爱,对他是敬畏。虽然说敬畏能够塑造部队的战斗力,能打胜仗,但是对他个人的前途实际上是不利的。这就是史书说他“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