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市场上的第一家吉野家在北京王府井开业,曾经创下了日售2000碗牛肉饭的记录,店内永远座无虚席。
那时候。吉野家的一碗日式牛肉盖饭已经卖到了6块5。
要知道,九十年代初我国城镇居民每个月的平均生活支出还不到100块。
即便是在北京,花六块五吃一顿快餐,依旧算得上是相当奢侈。
但吉野家的门店永远排长队,每隔六七分钟就能翻台一次,没有座位的时候,客人甚至会站着吃饭。
要起在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日式快餐,除了吉野家,那大概要数味千拉面了。
味千拉面在中国市场上卖出的第一碗面,是在1996年的香港。
从香港出发一路北上,靠着大骨熬汤的拉面产品定位迅速蹿红,甚至在2007年成功在港股上市,当年的市值就已经高达90亿。
这两家来自日本的快餐巨头,耕耘中国市场都已经长达30年左右,此外还有食其家、寿司郎等一系列品牌,都陆续在中国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但到了今天,行情变了。
今年上半年,味千拉面在国内市场的营业额大约人民币8.2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6.6%,门店只剩500多家。
吉野家的日子也不好过,近三年闭店两百家,在全国各地的很多热门商圈已经见不到踪影。
很显然,三四十块一碗的日式汤面和盖饭,中国食客已经不愿意再买账了。
不得不说,吉野家当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彼时,适逢日本文化输出风头正盛。
无论动漫、电影还是电视剧,日本料理总有办法丝滑植入其中,在日本文化爱好者的眼前蒙上一层厚厚的滤镜。
而吉野家,恰好满足了这批中国食客的所有幻想。
打工人午餐时间总共一小时,哪怕要排40分钟的队也乐意,就为了尝一口招牌牛肉饭的味道。
30多年过去了,吉野家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开出了近700家门店,占据了海外门店总数的70%,2021年的巅峰期,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贡献已经占到了总额的近15%。
但一众日式快餐的下坡路,也是从此时开始。
2022年上半年,吉野家旗下子品牌「花丸乌冬面」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主品牌业绩同样不容乐观;
味千拉面同样经营惨淡,到了2023年底,内地门店仅剩562家,比2019年的峰值少了30%;
爆火一时的丸龟制面,曾经号称“亚洲肯德基”,2020年门店遍布国内北京上海等5个大城市。
然而到了2022年下半年,丸龟制面在内地市场上的所有门店,已经全部关停。
日式快餐跌落神坛,是从“料理包”和“预制菜”的概念迅速在国内普及开始的。
所谓的“招牌盖饭”,在被爆料常年使用料理包之后,吉野家曾经神话一般的高效出餐速度,从此不再神秘;
同样的,味千拉面深陷“勾兑骨汤门”之后,口碑也一落千丈。
看着这些层出不穷的食安新闻,无数中国消费者满脸问号:
啊?你们日本人的人设,不都主打一个工匠精神吗?
都卖得这么贵了,怎么连大品牌的快餐都搞预制啊?
“盖饭仙人”和“拉面仙人”,没跟着一块儿来中国吗?
讽刺的是,如今预制菜已经成为快餐甚至正餐餐饮的重要角色,而吉野家这位料理包鼻祖反倒为此受了致命伤。
口罩三年过后,国内餐饮市场和消费者已经接受了性价比、食材的再教育,大家也都想明白了:
“吃预制菜我在家也能加热,干嘛去店里当冤种?”
再说了,这些日式快餐都入关几十年了,也没见到什么菜品创新,现在连老乡鸡这些本土快餐都卖开日式盖饭了,价格贵一倍的吉野家和味千拉面,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呢?
说句题外话,餐饮不搞本土化这件事儿,倒是非常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当年日本引以为傲的芯片和手机业务也是,整天闭门造车,不懂紧跟时代,也不和别人交流,最终被全球市场陆续淘汰,其他行业显然还是不长记性。
有意思的是,在一众日本餐饮品牌江河日下的同时,同样来自日本的萨莉亚却越来越红火。
它以平价餐厅的身份,提供中国人比较爱吃的西餐菜品,摆在明面上告诉大家,我卖的就是预制菜,所以价格也亲民实惠。
我不嫌你穷了,你也别太挑剔,自然有顾客买账。
你看,都是千年的狐狸,只要你别成天端着架子玩儿聊斋,中国市场的红利也乐得分你一口。
既想要开拓市场,又整天想法子敷衍消费者,巴不得拿快餐的品质卖米其林的价格,您趁早哪来的回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