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文慧 记者 陈卓
能开出“九色花”的油菜、有香味的蝴蝶兰、上百种类各色番茄……这些是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一片“试验田”里,正在培育的作物,其中一部分已经实现种植推广,并给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日,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了解到,这片“试验田”实际上是由浦阳镇的谢家、径游、安山三个村组成的联合试点区,种苗的研发、培育是这里的重点工作之一,但要做到研发能成功、资金有保障、村民有收益、模式可持续,不能只凭村集体。
乡村发展,不是一阵子的事,是一辈子的事。“集体经济和农户、农民的钱从哪来?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光靠国家财政的补贴或社会各界的捐助,农村能不能发展起来?”参加调研的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刘亭很关心这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2022年,萧山区政府与传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化集团”)达成合作,在谢家、径游、安山三个村划定试点区域,旨在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难题,“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因此得名。
12月2日,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规划区域里的一片农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摄
2023年,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同年,一期项目完工并进入试运营。研发出诸多优质作物的实验室就包含在一期项目中,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实验农田、品种试验温室、数字种苗工厂等研发、育苗全流程支持设施。
实验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与其他建在城市的实验室不同,这个建在村子里的实验室解决了科学家需要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做实验的困扰,“进门就能做实验,出门就能做试验,是农田里长出的实验室”。
该项目也吸引了数个科研团队来到该乡村,并且与浙江省唯一一个聚焦农业领域的省级实验室“湘湖实验室”,联合成立了种业创新中心。
湘湖实验室油菜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冬青介绍,“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搭建的“科创+农创”平台,是一个集“公共实验室、科研试验设施、育种试验农田、示范推广农田”于一体的全场景科研试验平台。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使研发过程更加高效、成果转化更加顺畅,为科学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提供了肥沃的载体。
从科研成果落实到规模化、产业化,“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还在数字种苗工厂中引进了自动化播种育苗设备,播种速度可达每小时12万粒,比手工播种提速近80倍,播种精准度达99%以上。
自动播种线配合智能催芽室、智能育苗温室和全自动移苗补苗车间,可实现年产优质种苗2800万株,辐射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超5000亩。
12月2日,数字种苗工厂的智能育苗温室。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文慧/摄
在品种试验温室中,还有多个育种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的100多种番茄在这里进行试种,经过品种优选、性状改良后,直接推广到当地农户,实验室研发到农户种植实现一键“直达”。
在生产种植环节,“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还为村民提供“六统一”的服务来推动生产,即统一生产设施、种苗繁育、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机服务、渠道销售,支持家庭农场种植番茄、花卉、草莓等,村民只需带着一双手来,就能满载而归。
目前,已有7家家庭农场因该服务收益,每户每年可创收30-50万元。对于困难家庭,“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更新了“传化·慈善大棚”服务机制,资助困难家庭大棚资金、生产资料等,2024年首期试点帮助的困难家庭平均每年每棚可增收1.5万元。
从农民可以种,到农民有地方卖,“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在销售流通方面也提供了诸多便利。该项目搭建了自有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传化集团发挥传化物流公路港全国网络优势,构建起从“产地到餐桌”的全链条,助力农产品销售,也让当地农民搭上了智慧农业的快车。
浦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达表示,村企联动产业共融是强农村的重要路径,村民联动效益共享是富农民的关键手段。摆脱“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打造更加多元的业态,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2月2日,在数字种苗工厂前参加研学的孩子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