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各种理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些是不变的真理,哪些不过是摇摆多变的解释,特别是那些针对人事的理论,更要特别警惕。
——坤鹏论
第十一卷第五章(2)
原文:
又,假如肯定了这字标征某物,
此字此物就作成必需的联系;
凡必需为“是”的就不该“不是”。
解释:
另外,如果承认了这字指示某物,
这个字与这个事物就有了必需的联系;
凡必为“是”的就不应该为“非是”。
换言之,如果一个字的意思是某种东西,
而且这个意思真的断定了一个主语,
这个主语必须必然地具有这个性质,
并且因此不能不具有它;
所以,相反的陈述对于同一个主语不能真是的。
这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举例来演示他上面提出的思路和证明这个“证明”如何进行的。
他在这个演示中提出了一个必然性的概念,
就是说“必然的”东西是有强制性的。
如果A不仅仅是B,而且必然是B,那么说A不是B就绝对是不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它必然是假的。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模态逻辑中关于“偶然、实然和必然”的关系的基本分析。
原文:
所以要想确乎相反地肯定而又否定同一主题是不可能的。
倘以肯定与否定为同样真实,
那么谁说“人”与谁说“非人”也同样真实。
解释:
因此,想要确实地去同时肯定又否定同一主体是不可能的。
如果认为这肯定与否定同为真实,
那么,是否“人”和“非人”也同为真实。
原文:
这似乎再说“此人是非马”比之“此人是非人”并不会更真确或更不真确,
而且既可说“非马”也就可说此同一人“是马”;
因为这先曾假定了相反叙述可能同样真实。
解释:
这似乎是在说“这人为非马”较之于“此人为非人”并非为更真确或是更不真确,
即,一个肯定并不比否定更真,
而且既然可以说是“非马”也就可以说此同一个人“是马”;
因为这之前曾假定相反的叙述同样可能为真。
原文:
于是跟着来的是:这同一人是人,是马,又或是任何其它动物。
解释:
于是,随之而来的是:这同一个人既是人,又是马,又或者是其他任意的动物。
原文:
对于这些通则,这里虽没有做出完全充分的证明,
可是也足够各别反驳那些任意造作假想的人了。
解释:
关于这些通则,这里虽然没有给出完全充分的证明,
但也足够逐一反驳那些任何作假的人了。
原文:
也许依照这方式盘问赫拉克利特自己,
就可逼迫他承认同一主题永不能以两相反的说明为一样真实。
解释:
也许用这样的方法去盘问赫拉克利特本人,
就可以迫使他承认同一主体永远都不能以相反的叙述为同样真实。
原文:
但是他竟作出了这样主张,并不了解自己的主张实际包含些什么。
解释:
但是,他作出了这样的主张,却不知自己的主张实际包含了什么。
原文:
如果他所说确属真理,则不仅同一事物将可以同时既是而又不是,还得这样发展下去:
试将这样的叙述拆开为各个单独肯定与单独否定均应同为真实——再复合起来成为一个综合叙述——这样的综合肯定也将与综合否定一样真实。
解释:
如果他所说的确实为真,那么不仅仅是同一事物可以同时既为是又为非是,还必须照此发展下去:
试着把这样的叙述分为单独的肯定与否定都应属于真实——再组合成一个综合叙述——这样的综合肯定与否定也同样为真实。
原文:
又,假如一定理不能确乎肯定任何事物,——它所肯定的只是:
正不必确乎是正,反不必确乎是反——这样的定理自身就应是假的。
解释:
再者,如果一个定理不能确当地肯定任一事物,——它所为肯定只是:
恰是不必为正面也不必为反面——这样的定理本身就应该是假的。
原文:
世上苟有真是非,必将拒绝这些完全破坏合理语法的异说。
解释:
即使这世界是上真有是与非,必是将这些完全破坏合理说法的另论异说拒之门外。
让我们再对亚里士多德的例子进行一下简要总结:
如果一个人提出说:“这是一个人”,那么他不能同时提出:“这是一个非人”,
这样,这就可以推出“这是一匹马”,因为“马”就是“非人”,这当然是荒谬绝伦的。
最后部分,亚里士多德又与赫拉克利特较上了劲,
他用这条思维规律来反对和嘲笑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变的辩证法规律。
他把赫拉克利特说成是作出矛盾的断定的人,
这表明亚里士多德不懂得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维。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