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昌
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代表作有《教育思维论》《广义教学论》《教育工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理论探索》《教育哲学新论》《爱智统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则》《人类教育认识论纲》。最新两本教育哲学随笔集《正心之念与修身之思》《育人之道与问学之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经典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并不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直觉至少告诉我,经典不仅是与我们认知相关的对象,而且具有超越认知范围的价值。比如,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如果去阅读经典,一定不是去获得新知,甚至不是去欣赏一种科学上的深刻。这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及其背后的思维,已经远远高于过去的经典。
他们之所以还要阅读经典,最大的可能是用这种方式满足一种对历史的好奇,同时表达对前辈的礼敬。其余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所涉及的人群不会很多,较为典型的应是科学史研学者。如果这种情况基本符合实际,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自然科学教育中为什么不强调学习者阅读科学经典这一现象。
经典,是历经考验的创造物,自带历史的性格,这在自然科学领域算不上一种优势的品质,它之于研究者探索的价值,远远抵不上最新的研究报告。也难怪各种科学教授并不需要很大的书房和很多的书架。他们需要阅读的最新研究文献在图书馆的数据库里,他们需要的实证研究只能在自家书房之外的田野或实验室里进行。因而,虽然自然科学的经典并非虚妄,但在某种意义上,经典的重心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少读经典的学者都不好意思、也没有底气在同行面前发言;相反,真读过若干经典的,即使终身无所成就,也不失学者的自信,还有资格置办一身流行的学者行头,足见经典之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基础,则是人文社会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基本上就穷尽了其运动的可能性,从而关于这一方面的思考,整体上很难再有什么奇迹。
于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基本上没什么必要向前探,回看经典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必然固然是必然,却也容易让人迷失。在迷失中,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一则可能失去向前探索甚至失去关注现实的兴趣,二则可能退化探索未来和关注现实的能力。
迷失的结局通常无非两种:一种是浑头扎进经典之中,在汲取营养的同时陶醉于经典之中,我以为这是较好的一种结局;另一种是把经典视为一种资源,依据市场的逻辑,挖掘经典的实用价值,我以为这一种结局虽不为糟,却比第一种结局少了许多贵气。
应该说这两种结局中人的现实处境并不坏,他们要么被一部分人视为雅士,要么被一部分人视为才人,但整体而言属于狭小圈子里的自拉自唱者,于人世无害,但在知识生产的意义上却没有多少价值。即使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因在螺旋上升中不断表现人性的结构与逻辑可能,也不意味着今人除了匍匐于经典便别无出路。
任何的经典都只能是我们看世界的特别的工具,而不能被我们自己塑造成看世界的障碍。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不必羞于承认自己被文献挡在世界之外的事实。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强大自己的思维力量,借助经典文献,更好地去看世界。只有这样,学者才能转而成为地道的研究者。我们的社会当然是永远需要学者的,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高雅的文化。但相对而言,我们的社会更需要研究者,需要作为知识和精神生产者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新的文化。
这样想来,学者和研究者与经典的心理关系是不太一样的。学者更倾向于与经典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更愿意在对文字的咀嚼中理解和欣赏自己心仪的先贤;研究者则主要关心一个经典的知识学价值,他们与经典的关系不会多么亲昵,但只有他们才可能成为新经典的创造者。
现在来回答“经典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其答案显然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同,我们与经典的关系也不同,反过来,经典对于我们的意味也自然不同。
本文节选自《育人之道与问学之理》(刘庆昌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2)一书。
教育哲学往往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就如同约上三五好友,围炉烹茶,侃侃而谈,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洒脱不羁,或者独自静思,空气中飘过淡淡的、浪漫的诗意。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的所思所想、工作生活与教育哲学理论相遇,让教育哲学变得平易近人和那么随和,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经历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对教与学有所感、有所思,让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普通读者,对正心和为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就是《正心之念与修身之思》《育人之道与问学之理》这两本书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崔文燕
《育人之道与问学之理》
作者:刘庆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2
ISBN:978-7-03-081043-4
《正心之念与修身之思》
作者:刘庆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2
ISBN:978-7-03-081042-7
《育人之道与问学之理》是作者在“以人类的名义思考,向认识的极限挑战”理念引领下,对教育和教育学术研究的理性思考。《正心之念与修身之思》是作者在在教育人文精神和“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领下,对现代社会中个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理性思考,主题集中在“正心”和“修身”两个范畴。这两本书充分体现了现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作者以随笔的形式书写,对具体环境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刻的思虑,内容通俗而深刻,体现了教育哲学学者的真诚与使命意识,既具有思想的灵动性,也具有理论的严谨性。
这两本书书可供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学专业研究者和学习者,以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社会公众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