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到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驻马店市确山县石滚河中学英语老师李艳因担心中一职称答辩不通过而跳楼身亡的消息令人痛心不已。
一位年仅 33 岁的教师,生命戛然而止,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个六岁,一个才两岁。据说她为了这个指标等了三年,经常跟同事念叨能不能不答辩。
评职称,说白了不就是为了每个月多几百块钱吗?为了这点钱搭上自己的性命,值得吗?两个年幼的孩子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教师职称评比,本应是激励教师成长、提升教育质量的制度设计。它旨在筛选出优秀且努力的教育工作者,给予相应的荣誉与待遇,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向前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逐渐偏离了正轨。
当下的职称评比往往与众多复杂因素挂钩。教学成绩固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除此之外,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数量、课题参与情况等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硬指标”。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每天的工作重心本应是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要为了职称评定去绞尽脑汁地撰写论文、争取课题立项。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像李艳老师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教师为了职称评定,日夜操劳,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光。有的教师因为在职称评定中屡屡受挫,而逐渐丧失了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信心,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而当这种压力和挫败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像一颗隐藏的炸弹,一旦被某个导火索点燃,如担心中职答辩不通过,就会引发令人悲痛的悲剧。
这一事件必须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制定职称评定政策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能否简化评定流程,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让那些真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能够顺利获得职称晋升?同时,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面对职称评定过程中的压力与挑战。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我们不能让职称评定成为压垮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应该让它回归到激励教师进步、促进教育发展的初心上来,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公平、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安心耕耘,绽放光彩,为培育祖国的下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