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序,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12月版

本书是我在台大历史研究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讲授这门课,始于1996学年。原本我在开始指导研究生之后,在1994学年开授了一门“宋代社会史料选读”,供学生修习,好让师生之间有课堂上见面、讨论的机会。由于宋代的士人是我在这期间研究的一个重点,所以选读的史料就以与士人相关者为重心。教了一年,觉得所选史料在内容上可以改写成一份较有系统的讲稿,经过思考,以“宋代科举社会”为题,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辅以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讲稿,开出这门课,这份讲稿可以说是本书的初稿。以后这门课和“中国社会史”课轮流,隔年开授一次。至于“宋代社会史料选读”课,亦未停开,同时由于系里教学上的需要,我又开出其他的史料选读课,各门史料课并且扩大为大学部三、四年级学生也可以选修,这些史料选读课轮流在不同的学年开授。“宋代科举社会”课则仍维持只有研究生才能选修,并且避免和“宋代社会史料选读”课在同一年开授,一直到我退休前。

以“科举社会”这一个概念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渊源自钱穆。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从士人身份与政府组成分子出身的角度出发,将唐以下的社会称为“科举的社会”,认为这一种社会在唐代已开始,到宋代始定型,其中心力量完全寄托在科举制度上。我在念大学时,读到钱穆收在《国史新论》的这篇短文,以之与他在《国史大纲》中所讲唐宋间社会的绝大变迁,亦即唐代世族门第渐次衰落以后社会的新形象,相并而观,印象深刻。开始教书以后,讲授各系的共同课程“中国通史”、本系的专史课程“中国社会史”,讲到宋代社会中的士人与士大夫时,都以“科举社会”的概念来讨论;在“中国社会史”课中,更有一讲以“科举社会的成立与逆转”为题,讲唐、宋到元代间社会变化的一个面相。无论是“中国通史”课,还是“中国社会史”课,讲述宋代的科举社会,受到内容分配和讲授时间的限制,都只能是其中一讲的一个部分。开出“宋代科举社会”这门课,以一个学期来讲授一个专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发挥,较为深入地讨论牵涉到的问题。

本书在性质上和已经出版的《中国社会史》一样,是一本编纂的教材。内容多撷取自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有一部分取材于我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主要是由于我对相关的问题发表过一些论文,所以把这些心得也写入书中。此外,还有一些内容是平日的读书心得,并未写成论文发表。这些心得散见各讲,或是注意到某段史料的意义,或是有某种想法,有些比较片断甚或零星,只能组织编入相关的论述之中;也有些较成系统,甚至可以单独成为一节,例如第十五讲中“积善与种德”和“荣耀家邦”两节,就属于这一类。自1996学年初次讲授这门课之后,学界在这一个课题的研究上已有所进展,我自己也陆续发表了一些讨论相关问题的新论文,有一些新的读书心得,所以讲稿也跟着有所增补修改,大的结构虽未改变,可是若干讲的内容已和讲稿初次写成时不尽相同。

我的授课讲稿的出版,出自方震华先生和陈雯怡、吴雅婷两位女士的提议,获任职于台大出版中心的汤世铸先生促成。本书稿出版前的整理,得陈雯怡女士和张维玲女士的协助,她们两位都通阅了书稿一遍,于此一并致谢。我首次讲授这门课时,陈女士已自台大历史研究所硕士班毕业,仍然来旁听。她自己在这一个课题上,也有过一些很好的研究发表。她讨论南宋书院的硕士论文,是这一个课题的优秀作品,后来出版成书,为本书重要的参考著作。书稿经陈雯怡女士和张维玲女士整理之后,我自己又修订过一次。其后再依据两位审查人的意见修改过,虽未能完全依据审查意见来修改,但受惠实多,衷心感激。此外,我也要感激台大出版中心编辑们的认真与细心,特别是本书责任编辑曾双秀女士。学海无涯,个人所知、才识均有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仍多,有待读者指正。

梁庚尧序于2015年10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