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晚清出现了南洋、北洋、闽洋(福建)与粤洋(广东)四大水师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尤以北洋水师最为翘楚。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那么,其它几支水师又是怎样的命运呢?

01

面临挑战的晚清水师

进入19世纪,西方列强为了占领与掠夺中国的市场与资源,远渡重洋,利用坚船利炮和残暴的毒品贸易撞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面对日益严峻的沿海贸易形势,清朝政府意识到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涌现出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一批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

1865年,身为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会同曾国藩,正式奏请成立了江南制造局。1866年6月,洋务派又一重要领袖——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任所向朝廷呈上成立福州船政的奏折,并很快获得批准。1867年担任江苏布政使的丁日昌,进一步考虑改革水师旧制,建议制造中等炮艇30艘,分别由北洋提督、中洋提督、南洋提督统帅,并对所驻地域及把守的海口作了划分,这是最早提出的“三洋水师”构想。

1875年6月,清政府任命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从此,南洋与北洋海军并重发展一度成为清政府对海军建设的主导思想。

在中法战争前,清廷对海军建设的实际部署仍然是按南北洋同步发展,朝廷下拨的海防经费,也按南北两洋分剖付给。但是由于东南沿海海域辽阔,其福建与广东海岸线漫长,南洋大臣鞭长莫及,福建与广东等地方官员还分别设法与自筹资金,建设起带有地方色彩的近代化水师,致使清朝后期出现了南洋、北洋、闽洋(福建)与粤洋(广东)四大水师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尤以北洋水师最为翘楚。



02

率先走向近代化的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是清朝洋务运动中由左宗棠提议,较早建立的一支带有近代化色彩的水师。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任所向朝廷呈报奏折,提议在福州海口罗星塔一带建局设厂自行造船。朝廷批准了左宗棠的建议。

1875年,福州船政的首任大臣沈葆桢在原江南水师的基础上增添机器炮舰,创建了南洋水师,迈出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第一步。

南洋水师的主要任务为负责江浙一带海域的海防事务,以上海和南京为主要停泊地。至1884年前,南洋水师已颇具规模,装备有千吨以上军舰17艘。军舰多数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德。

南洋水师吨位较大的主力舰是3艘开济级巡洋舰,该舰舰体由法国造船厂设计,但整舰由福州船政局建造。舰体前端装有硕大的210毫米克虏伯炮,并备有风帆索具,然而,其船体是铁胁木壳,尚未配制西式军舰的钢制甲板。

1885年1月,法国在侵占越南后欲图台湾。南洋水师奉令派出5舰援闽,并欲赴台支援。但在途中突遇法国6艘军舰拦截,这时,南洋诸舰因与法舰相比战力差距较大而不战自退。其中“开济”“南琛”“南瑞”航速较快,摆脱法舰追击后,径自驶往宁波镇海。较慢的两艘“驭远”和“澄庆”号则驶向就近的石浦港湾,自沉军舰,人员逃亡。虽然其他3舰在镇海港有利地形和近岸炮台支援下打退法舰进攻,但仍难以掩盖整个舰队器不如人的局面。

当年7月,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提出重振南洋海军的计划,开出购置数十艘铁甲舰、巡洋舰和鱼雷艇的一揽子清单,还要求在两年内借洋款240万两,以供购舰之需,但终被朝廷搁置。

甲午战争后,为弥补北洋方面的空缺,南洋水师部分舰艇被调至北洋。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一并改成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遂正式消失。

03

独立自强的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特指依托福州船政自行制造的军舰而建立的一支水师,亦称“船政水师”。

1866年,福州船政成立后,清政府有了依靠国内力量进行船舶制造、人才培养以及船只管理的综合统管能力。随着福州马尾地区的造船厂、前后学堂、水师营及军港的不断健全,福州船政建造与保有的大小舰船已达15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兵船数量达到18艘。船政大臣沈葆桢据此将福州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并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1879年8月,清政府令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赴福建、台湾一带总统水师,福建船政水师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1884年,法国发动了侵占越南和中国台湾的战争行动,在获得中方承诺签约与赔款之后仍不满足,欲依靠武力迫使中方作更大的让步。7月,法国远东舰队6艘军舰侵入福建马尾港,伺机攻击清军军舰。这期间,福州船政从省内及浙江调集了10艘军舰,加上张之洞派来增援的“云飞”舰,福建水师共有11艘军舰与法舰对峙,另在近岸还有可提供火力支援的多座炮台,中方在总体实力上明显占优。

在双方对峙中,法方获胜的唯一希望是依赖突然袭击。而此时的清政府仍寄望于和谈及国际调停,严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

一日,法舰趁潮汐对其有利时机,对中方发起突袭,福建水师仓促应战,但多数舰只还未来得及起锚,便遭法舰鱼雷与炮火猛烈射击,当即有两舰被击沉。虽然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顽强抗击,但由于涨潮时舰首朝向不利,主炮无法发挥作用。激战40分钟后,中方有9艘军舰被击沉,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也被法舰摧毁,海陆官兵牺牲达760人。法方除死6人,伤27人外,竟一舰未沉。

此役使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909年,随着清廷重新编组海军力量,遭受重创的福建水师即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04

艰难生存的广东水师

广东水师是在清廷旧绿营水师基础上组建的。由于广东海域辽阔,且与东南亚国家距离较近,曾是近代海防的首冲地区。但随着清廷对外防御重心的北移,广东的海防建设逐渐遭到冷落。在难以得到清廷财政保障的情况下,负有实权的地方长官为保证属地的海上安全,只能自行筹资,加强水上力量的建设,这也使广东海军具有了明显的地方色彩。

1866年,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会商共同出资向英国与法国订购了7艘兵船,并在1872年从船政调来150匹马力木质军舰,还在广州设局自行建造16艘内河船只。但这些船舰长度均未超过15丈,总体实力处于清朝四大舰队中最弱。

中法战争后,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夹缝中求生存,从地方自筹资金80万两,在福州船政建造8艘军舰,总计排水量只有7000吨,还不及北洋舰队的定远一舰。

1885年10月,张之洞也像曾国荃一样开出过海军发展的一揽子建议,要求朝廷每年从洋药税厘中拨出专项经费80万两,完成粤洋建军计划,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1894年,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3艘舰艇奉令北上,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作战中,“广甲”“广乙”舰被击毁,“广丙”号被俘。1909年,广东水师和其他三支水师一样,被编进了长江舰队与远洋舰队。

05

后起独秀的北洋水师

晚清政府最初对南北洋海军建设还是注意把握平衡的。但李鸿章巧妙地利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在远东争夺加剧,朝鲜与日本形势对中国形成的严峻压力,以及北洋海军拱卫京畿的有利条件,除每年获取清政府海军专项拨款400万两白银外,还设法从其他派系手中巧取豪夺,不断向国外订购新的近代军舰。至此,北洋水师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已经营多年的南洋水师。到1881年底,北洋水师除国内自造船只外,已陆续从国外购进战舰10余艘。

1885年,中法战争促使清廷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设立海军衙门。同时,李鸿章还加强了相关海防设施建设,形成了有重兵防守和重炮护卫的大沽、旅顺、威海卫三大海军基地。

1887年后,北洋海军再次出洋,陆续接装10余艘分别购自德国与英国的重型军舰与鱼雷艇,其中包括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等。在李鸿章的运筹下,到1888年,北洋水师的水上力量已有主力舰25艘、辅助舰50艘。其实力仅次于西方各海上强国,一度达到亚洲第一。

但可悲的是,自1891年后,由于各种赔款和清廷内部争斗腐败的加剧,使北洋海军因缺乏资金而举步维艰。而这一时期,日本却在倾全国之力加强海军,致使北洋海军原本对日明显优势很快被日本反超。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护航舰队。之后,日本舰队对北洋水师发起黄海大海战,经6小时激战,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等5艘战舰,但也重创了日军6艘战舰,仍存一战之力。

但后来,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开始有意让北洋水师避战,导致黄海水域被日军控制。而随着清朝陆军也遭惨败,日军拿下了旅顺口,控制了渤海湾。在最后的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孤立无援,终因援军不至,竟遭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吴鹏/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