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侨网

据暨南大学校友会消息,11月27日上午,著名学者、暨南大学原副校长、中文系教授饶芃子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饶芃子教授。(图源:暨南大学文学院)

把文学看作是崇高、圣洁的事业

1935年,饶芃子出生在广东潮州的知识分子家庭,与国学大师饶宗颐有叔侄亲缘。她的祖父戴仙俦是潮汕地区知名的文人书法家,舅父戴平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委和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饶芃子随外祖父母逃难,住在溪口村的祖屋“敦本堂”近8年。她从小就在外祖父的教导下阅读唐诗宋词。抗战胜利后,饶芃子随家人回到潮州,在“双柑书屋”居住。

11岁时,饶芃子开始阅读《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诗意与悲情深深地扎根在她的心中,使她萌发了文学的梦想。


青年时代的饶芃子。(图源:华文文学)

1947年,饶芃子考入潮安一中(今金山中学),她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被世界文学名著中蕴含的博大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上高中后,她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得中学生优秀作文奖并发表在小报上,因此坚定了要走文学之路的决心。

对此选择,她曾坦言“就是想投身于文学创作”,因为“我一直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崇高、圣洁的事业,深信通过文学,给读者重造新的社会观念,是一种必然有效的方式”。

1953年,饶芃子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中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任助教,师从宋元文学史专家王起(王季思)先生。

1958年,饶芃子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担任中文系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先生的助手,教授文艺理论课程,逐渐在广东文学界崭露头角。

在“跨界”探寻中感受比较文学魅力

从教以来,饶芃子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300多篇,主持完成13个国家和省部级规划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学研究”的首席专家。

其著作包括《中西比较文艺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16部专著(含合著),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等10本著作与6套学术丛书(46本),出版个人论文集的英译本《中西文学戏剧比较论文集》《华文流散文学论集》。

1978年,饶芃子重返暨南大学任教。1987年,饶芃子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主张发扬暨南大学作为华侨学府的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

1993年,饶芃子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在中西比较诗学和交叉学科中拓展当代文艺学的内涵。她结合文艺理论,撰写了一批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文字清新婉约、真诚自然,因此她被誉为“诗性批评家”。


2003年,饶芃子教授(前排左五)在暨南大学主持“第二届海内外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图源:暨南大学校友会)

2015年4月,饶芃子获颁“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

在获奖感言中,饶芃子回顾了自己与比较文学的结缘:“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校外国文学教授、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黄轶球先生的启蒙和指点,还有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的推动,才有幸‘结识’比较文学,在‘跨界’的探寻中不断感受比较文学学科的魅力。近30年来,我主要做的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交叉、互动的研究工作,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

“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

饶芃子教授以跨文化视野和世界格局重新定位海外华文文学,她积极引进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以形象学、主题学等研究方法,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纵深发展。

同时她也积极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倡导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率领中青年学者编写教材,为学界培养后备人才。

在2007年暨南大学举行的“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她动情地说:“我人生中最明媚的春光在讲台上,最有活力的形象是学生的形象。我深知自己是平凡的,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

在学界,饶芃子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饶家军”。香港作家蔡益怀曾撰文记叙老师饶芃子,他在文中写道:“饶师是南粤名师,以治学严谨称誉于学界。我未入学前就听人说饶师是一个严师。”


2024年,饶芃子生日时与弟子们合影。(图源:华文文学)

对学生的培养,饶芃子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说:“做研究要有学术之心、专业旨趣,不能三心二意。”饶芃子认为在做学问的道路上,“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她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课题史、学术史、学科史,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对学科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对此,她提炼出“八说”,即:“说什么”“如何说”“为何说”“何以说”和“从头说”“对着说”“重新说”“接着说”。饶芃子认为,“不重视方法论,兜来兜去都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八说’启发你去寻找创新点。”

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饶芃子希望他们能力戒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沉潜的精神和诚实的学术态度,不仅做人要诚实,做学术也如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