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诗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嘉莹虽未曾如林徽因那般被誉为 “人间最美四月天”,但她所展现出的大爱与善良,却足以照亮人生的每一个四季轮回。叶嘉莹曾感慨,自己执教一生,在讲台上站了足足 70 多个年头,在这漫长的教育生涯里,她从未汲汲于追求所谓的成就。她秉持着 “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的信念,将教书育人视作一种纯粹的使命,而非获取名利的手段。
在略显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叶嘉莹的理念显得尤为通透且难能可贵。她从不催促学生去发表论文,因为在她看来,发表论文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能否把学术研究踏踏实实地做好;对于学生未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她也并不在意,她坚信只要尽自己的力量把本职工作做好,那便足矣。在她眼中,师与生、教与学之间,始终维系着一种最为纯粹的关系,没有丝毫功利的杂质,这让她的学生们无不感慨万分,也对她愈发敬重。
能拥有这般通透豁达之心的叶嘉莹,背后却是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磨难。她的大半生都在飘零中度过,饱尝了生活的辛酸苦楚。北平沦陷的动荡岁月,让她目睹了家国的破碎;政治迫害如阴霾般笼罩,使她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丈夫的被捕,让家庭的支柱瞬间崩塌;更令人痛心的是,她还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折磨,而命运的残酷并未就此止步,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不幸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如同一把把利刃,一次次刺痛她的心灵。即便到离世之时,她依然保留着加拿大国籍,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那颗炽热的中国心。
越是在生活中历经飘零之苦的人,往往对祖国的眷恋就越发深厚,叶嘉莹便是如此。在她去世后,嫡传弟子张静透露了她生前的心声,叶嘉莹曾说,自己这一生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唯有回到南开大学教书,那才是她发自内心的选择,是她能自主掌控且心甘情愿为之奉献的事。她也曾谦逊地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贡献,可她对祖国、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热爱,全都体现在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
多年前她主动请求不要工资回国任教,晚年更是毅然卖掉在两地的房产,连同自己多年积攒的积蓄,共计 3568 万,全部捐赠给了南开大学。她对祖国的热爱,绝非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而是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去证明,这样的高尚情怀,怎能不让人为之深深钦佩呢?也正因如此,在她离世之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怀着崇敬与不舍之情前来送别。
在叶嘉莹的追悼会上,可谓大咖云集,其中野草诗社社长李殿仁将军、野草诗社副秘书长等一行人来到她的灵堂,为她送上饱含深情的诗词挽联。生前,他们与叶嘉莹皆是志同道合的诗友,共同沉醉于古典诗词的美妙世界,他们钦佩叶嘉莹的为人处世,敬佩她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所以在这最后的告别时刻,便以诗人独有的方式,用饱含诗意与深情的挽联,为叶嘉莹送上了最诚挚的悼念,送她最后一程。
或许有人会好奇,叶嘉莹的家人在这场送别中处于何种位置?其实叶嘉莹早在多年前就举家移民加拿大了,后来她怀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忱,主动请愿回国教书,并定居在了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多年前因车祸离世,这无疑是她心中永远的痛,而小女儿赵言慧在母亲回国后,也回到了国内,陪伴在母亲身边,帮忙料理母亲的身后之事,尽着自己的一份孝心。
虽然叶嘉莹经历了大女儿离世的悲痛,但生活也给了她些许慰藉。小女儿赵言慧结婚 10 年后,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后来叶嘉莹的大外孙女又喜添一儿一女,如此一来叶嘉莹也算是四世同堂了。曾经有照片记录下她和友人一家相处的温馨画面,画面中她抱着友人的孩子,神情无比亲昵,由此可见她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即便遭遇了诸多苦难,这份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想必也能让她的内心多了几分温暖与慰藉,让她的人生少了些遗憾。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有诗在,灵魂就在。” 叶嘉莹的一生,就如同这句诗所描绘的那般,她怀揣着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坚守着纯粹的初心,守护着古典文脉,用无私的大爱,温暖着华夏大地。在这个追名逐利似乎成风的世界里,愿后人能够传承她的志向,以她为榜样,让那束纯粹与大爱的光芒,继续在世间绽放,照亮更多人的心灵,续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华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