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画雪景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对沈周的兴趣,源于那篇《记雪月之观》()。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雪之境,在明澈,乃一琉璃世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此乃空寂之境,沈周的画中,空灵中亦有生气。


这幅图乃雪天行旅,一主一仆一马,缓缓行于这宽阔的天地之间。题跋中提到了“西湖第六桥”,这是沈周的西湖之行所画的图。净慈寺边,雷峰塔畔,六桥卧波湖中,贯通南北两岸。“六桥”是苏堤的别称,因堤上建有六座石桥而得名。


苏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960—1127年)的单孔半圆拱石桥,每座桥的净跨约6—8米,自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

沈周所绘之山,有壮美之意,他的画作中,能与之争锋的,庐山高图或有此气势。


庐山高图

庐山高图,法王蒙的构图和繁密的画法。

《画雪景图》因为是白雪覆盖群山,山体的皴擦笔触少了,山之动势化为静定与空灵之美。


南方的雪不同于北方的雪,不会那么大,不会完全覆盖。所以山上会有不少苔点,树木。不同于张岱的那次《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种场景,沈周无缘得见。

同一座山,其高度,因观看的视角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沈周所画,像是在山底仰望而得。

观山与画山,这里有个时间之差。落笔时,所画之山其实已经不完全是所观之山了,乃所观之山在内心的投影,已经加了心意在里面,虚实相间,几分真,几分虚,存乎一心。


沈周《两江名胜图册》之杭州法镜寺跳珠泉

这是沈周游览杭州的时候画的山,在构图上与《雪景图》有一些关联。

明成化七年(1471年)农历二月,沈周和他的朋友南下杭州,这是沈周最远的一次出游了。同行的有他的弟弟沈召,好友刘珏,史鉴。他于成化二十年(1484)初夏,沈周与史鉴、汝泰再次踏上前往杭州的路。

这幅《画雪景图》,乃第一次游杭州的时候所画。这一年45岁。


飞来峰与周边群山庙宇,中间为飞来峰(薛宁刚 摄)

这是飞来峰


(明)沈周《飞来峰图轴》,旧藏上海文物商店

沈周也留下了一幅飞来峰图。

《画雪景图》的那座高峰,在形态上,与飞来峰也有相似之处。不过,沈周这幅图邻水,应不是飞来峰。


摄影/楼航

下次去西湖,一定要找到沈周的视角啊!

题跋里提到了梅花。冬日正是梅花绽放时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的西湖梅花。


这风雪中的归人,是谁?是林和靖,是沈周?是任何一个风雪中的旅人?

大地一片白茫茫。士人渡桥探梅,仆从持伞随行。天地之大而人之小,我们于天地存一份神圣,一分敬畏。

那落下的梅花一瓣,那缕缕梅花清香,乃当下的风光。万古长空,当下的梅花雪月最应心。


对山岩穴中,飞泉激泻。前景平阔,一望无遗,后方高峰突起,曲径通幽。画法用笔劲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梅与雪,山与水,天地与人,古与今,你与我,于此当下,交融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灵世界,我们一生总在行旅,此心安处是吾乡。不需要归程,当下即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