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 ·卷三 ·蜀志》载:“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有橘官社。汉有盐井。”南安县即今日乐山市。雷垣指今日麻浩河的离堆。盐溉,即红崖,今之五通桥区牛华镇红岩子,五通桥四望关即盐关。《清一统志》(嘉定府):四望关在犍为县东北七十里,旧有四望溪口巡司,相近有永通盐课司。清陶澍《蜀鞧日记》记载:“十里竹根滩,滩下即五通桥,一日四望关。此处有山高耸,可以四望。又有火井油,以竹简盛而然之,可代灯烛。”因而五通桥盐业至少有2200年历史。五通桥,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
拥斯江与茫溪河回合处——四望关(扁舟子/图)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盐即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李冰在公元前250年组织当地人民用开凿水井的方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今双流县境内),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盐的开采和经营都是暴利行业,所谓“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汉书・食货志》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新唐书・食货志》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为增加盐税收入,朝廷加强了对产区盐业生产和运销的管理,还设有盐、铁市官,实施盐铁专卖。
岷江与泺水(新开江、拥斯江)、茫溪河(制图 王赋旭)
《史记》、《汉书》载:至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全国有36盐官、49铁官,主管盐铁交易。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南安县汉代,巴蜀地区的井盐生产成为国家重要收入来源。历史上蜀中盐业,以临邛、蒲江、井研、仁寿、富顺、荣县、南安(今乐山)、自贡、隆州等地尤为兴盛。特别是在清中期以后,五通、井研等地盐业达于鼎盛,四川盐务总局就设在这里。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定红岩子以钻井采卤凿成一石油竖井,深达几百米,时为世界之最。明末清初,永通厂(今井研王村)井涸,产量无多,日益衰落。清乾隆九年(1744),井灶逐渐移至红豆坡 、辉山井一带。据嘉庆《犍为县志》载:“乾隆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招灶民杨一贡等开1120眼,煎锅1617口”。实地考查,当时掘井大多分布在五龙山(今多宝寺)周围。据《四川盐政史》载,五通桥产盐的发源地,是五龙山下的老井坡、油井坡、先家沟、平坝等地。
茫溪河(故四望溪)上的金山古镇(扁舟子/图)
除了盐,五通桥区还有浮桥石桥老码头、盐关稽查四望关牌坊、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新塘沽”侯氏碱法所在地——永利川厂旧址、“中国根、华夏魂、乐山韵、五通才”的中国根书艺术馆、党和人民的好女儿——烈士丁佑君纪念馆等人文建筑。
中国根、华夏魂、嘉州韵、五通才——中国根书博物馆(扁舟子/图)
曾有一个美丽的县名:玉津县。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从犍为县划出一小部分,设立了一个县叫玉津县,县治在今五通桥区牛华镇(也有人提出玉津县治在冠英镇)。宋乾德四年(966年)废玉津县为玉津镇并入犍为县。
盐溉原址——牛华镇红岩子(扁舟子/图)
这个玉津县存在了350多年。其名称的来历据《文选注》“玉津者,以江出壁玉故名。”《太平寰宇记》云: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中,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寰宇记》:在州东南三十里。治今犍为西九十里。嘉庆《犍为县志》载:隋玉津废县,县北六十里。北宋初期诗人宋白三十岁到玉津县当县令,写了“玉津县里三年闷,金粟山前九月愁”句诗,说的是自己在玉津县三年都很是困顿的。
曾有一座神奇的庙:五通庙。五通名称的由来,有因“庙”得名、因“桥”得名、由“一桥五洞”得名、由“五座桥”得名 、以桥名得名等几种说法,实则是:乾隆中期(1750前后),湖广盐商身负五通神来到四望关,修建五通庙以祈求庇护。在宋宣和年,官方封五神“通贶候、通佑候、通泽候、通惠候、通济候”,始见“五通神”之名,逐渐进入南方的地方信仰。五通是作为财神的形象出现,称为五通神”、“五路神”、“五路财神”。因建有一桥通达五通庙,故称为“五通桥”。
四望关口(扁舟子/图)
曾有一座名人的亭:子云亭。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作为汉代著名学者,其在史学、哲学、语言学、音乐学、政治学、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成就颇丰,在东汉时就被称为“西道孔子”。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而使“子云亭”誉满天下。巴蜀大地留下的子云亭可能有很多,在乐山市范围内就有3处:犍为子云亭、乐山城区子云亭、五通桥子云亭。清代陶澍在《蜀鞧日记》就提到五通有子云亭。陶澍(1779年-1839年),湖南安化人,道光朝重臣。嘉庆十五年(1810),陶澍奉命充庚午科四川乡试副考官。往来沿途,陶澍每日都要记录行程见闻,记录山河地理、郡邑利弊、道路远近、建制沿革、风土民情,旁征博引,内容宏富。在《蜀鞧日记》乐山县一章中【九月二十五日:巳刻开行,二十五里牛华溪,有盐场,交犍为界。十里老术孔。。。十里竹根滩。。。十里铁蛇坝。。。十里木子场。十五里子云亭,扬雄尝寓此。五里石板溪。二十里渔义子滩,甚恶。又十里犍为县】。这里子云亭似在今金粟镇(磨子场、木子场)与石板溪之间。当然,这是清代中期的子云亭,今已无遗迹。
现有一条独特的河:泺水-新开江-拥斯江。岷江从嘉州城区而下,主河道在杜家场往南直流,往东南方向有河滩湖泊,特别是红岩子往南至四望关(罗护镇,今五通桥城区),最早称泺水,1070年青神人杜敏求“导而通之”叫新开江。北宋《杜敏求墓志》:杜甫后裔杜敏求知汉州什邡县、嘉州犍为。泺【注:泺(luò或pō) ,(luò):〔泺水〕古水名;泺(pō):同"泊",湖泊。)】骤激入江,有罗护滩据险奔激,屡为患。公导而通之,至今民赖以济。所以叫新开江。1943年才开始叫拥斯江,与茫溪河在五通桥城区汇合后,流入岷江。
金山镇茫溪河上的梳金滩桥
历史上有“拥斯茫水”一说。“拥斯茫水”疑为彝语,野核桃的意思。这一称呼应为东晋“僚人入蜀”(公元338年-500年)带来的名称。明代以前,拥斯茫水指仁寿、井研、荣县、屏山县的越溪河,清代仁寿、井研、五通桥的茫溪河也叫“拥斯茫水”。1943年以后,流经井研五通桥的河流叫茫溪河、新开江叫拥斯江。但恐这一称呼是错误的,因为“拥斯茫水”是一个词,不能拆分为“拥斯”“茫水(茫溪河)”两条河。
现有一条特色的街:花盐街。乐山市五通桥茫溪河畔的花盐街,是中国因盐成街、因盐行政的典范。汉代在五通桥四望关设盐关,并置盐官管理盐业专卖。清政府从1853年开始实行历时23年的“川盐济楚”政策。鼎盛时期,川盐占全国食盐销量的四分之一。
花盐街锁龙巷(扁舟子/图)
花盐街,也就在这时应运而盛。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常满盐花盐》:“造花盐、印盐法:五六月中,旱时,取水二斗,以盐一斗投水中,令消尽,又以盐投之。水咸极,则盐不復消融。易器淘治沙汰之。澄去垢土,泻清汁於浄器中……好日无风尘时,日中曝令成盐,浮,即接取,便是‘花盐’;厚薄光泽似钟乳。”花盐就是白花花的盐,也就是结晶的盐,称为“花盐”。所以,五通桥的花盐街指这里的盐品质好,精制的细而洁白的盐。
现有一个美食的镇:牛华镇。牛华镇历史悠,曾经是全国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早年最大的盐都镇,因有公元前250年李冰开凿的盐井,被称为“南安第一井”。水域的富饶、水路的通达给一座城市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富,还有五感的新鲜,催生了无比丰富的小吃世界,是乐山味道的发源地,占据四川美食的半壁江山。麻辣烫、串串香、钵钵鸡、荦豆花、豆腐脑、蛋烘糕、豆腐干、油烫鸭、纸包鱼等诞生在这里。只有到了牛华,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吃的?为什么要用竹签串起来吃?也才明白以乐山地区为主的一种娱乐“贰柒拾”产生在这里!
牛华美食街(扁舟子/图)
盐者,百肴之将,意为“百味之首”。盐与美食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不仅因为盐使食物有了滋味,更因为盐推动了美食的形成、发展与传播,造就了美食的风味,提升了美食的文化内涵。天底下什么东西最美味?当然是盐,有盐才有味。不产盐的地方可能也会有美食,但产盐的地方会有许多的美食。
▍内容来源:扁舟子杂篡
▍图文编辑: 新乐山(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 xlsboss)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