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接支援刘邓大军,积极行动

1947年7月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规定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打破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的反革命战略。



左一为毛泽东主席

为此,中共中央、毛主席作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二、三、六4个纵队,亦称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国民党150公里河防强渡黄河,挺进鲁西南,歼灭国民党军9个半旅以后,经豫皖苏边区南下,于8月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接着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2个纵队、1个军和1个旅8万多人(亦称陈谢大军)于8月22日突过黄河,挺进豫西,展开于豫陕鄂边区。8月间,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直属队、六纵队及特纵南渡黄河,与8月初已进至鲁西南的第一、二、四、八、十纵组成西线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在黄(河)、淮(河)、运(河)及平汉路之间实施展开,扩大豫皖苏解放区。



右一为毛泽东主席

到9月下旬,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在中原展开,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以北,使中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前进的基地。所谓“两翼牵制”是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吸引进攻陕北之敌北调,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开展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引向海边。中共中央“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战略的展开,使冀鲁豫、豫皖苏解放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独立坚持敌后游击战的局面,出现了大反攻、大拉锯、大胜利的好形势。

为了支援刘邓大军发动的鲁西南战役,中共考城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解放区党政军民,组织民兵、民工,征集粮食、衣鞋等,全力以赴配合主力作战。在田集战斗中,考城县大队歼敌2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挺。在6月30日至7月28日的鲁西南战役中,考城县人民组成七千余人的担架团,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队作战。同时,县大队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战斗力。



图为毛泽东主席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路过豫东地区时,豫皖苏分区部队担任了扫清道路、保证供应、收容伤病员、作向导等方面的任务。为保证刘邓大军胜利南下,牵制和迟滞其尾后跟进的敌十余个旅,分区部队西进破击平汉路和尚桥段,掀轨炸桥,切断敌人在中原的军事动脉,有力地支援了刘邓大军的顺利南下。

为贯彻中央三军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1947年9月27日,华野一纵由民权至兰封间越陇海路南下,第二师一部攻击内黄车站,歼敌2个连。同时,华野一纵某部破击黄口至邓寨段铁路,并歼敌整编第二十四师一个连及交警部队一百余名。随后,华野一纵第一师进至杞县,将敌河南省保安团一个营及保安大队包围,次日拂晓全歼守敌,解放杞县城。28日,华野一纵第三师在陈留县韩岗歼保安团一部。同时,八纵攻占野鸡岗,歼敌一个保安团,29日攻占睢县县城。



图为毛泽东主席

10月9日晚,华野八纵攻克通许县城,歼敌保安团一百余人;10日夜,又以百里急行军西进,在一分区武装配合下,一举解放尉氏县城;18日收复扶沟、焉仔陵等敌据点,19日攻克周家口。26日八纵又回师北上,在一分区武装配合下,解放陈留县城,全歼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第一、二两个团,后又乘胜解放洧川县城和朱仙镇。刘邓、陈粟部队在鲁西南、豫东地区的作战,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歼灭了国民党大量的正规军和地方杂牌武装,为豫皖苏解放区的进一步扩大铺平了道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以后,由于刘邓大军和华野部队先后进入鲁西南和豫皖苏地区,使这些地区出现了敌我主力互相拉锯的局面。在敌我拉锯期间,解放区党政军民的主要任务是支援解放军野战部队作战。同时,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政权,消灭土匪,稳定形势,坚持土地改革和腹地斗争,进一步扩大解放区。为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47年9月,考城县大队和鲁西南分区部队破击陇海铁路野鸡岗至内黄段,炸毁3座铁桥。1947年11月,一分区部队在群众协助下,破击陇海路民权至内黄段。这种破击铁路曾进行多次,牵制和阻拦了国民党军队主力部队对解放军主力部队的追击和跟踪,破坏了敌人的交通,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县、区地方人民武装在配合主力盛部队作战中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为毛泽东主席

在全力支援主力部队作战的同时,解放区党政军民为保卫解放区和土改成果,消灭“还乡团”成为解放区突出的任务。根据“还乡团”多跟在国民党正规军之后到解放区活动的规律,解放区军民对“还乡团”采取了伏击或截击的战术予以打击和消灭。在解放区各县大队和区队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褚皮岗、龙塘岗、傅里庄等战斗,到1947年底,“还乡团”基本被打垮。至1948年6月,“还乡团”彻底被消灭。

二、文韬武略毛主席奇兵下江南

4月13日,聂荣臻司令员将毛主席一行接到晋察冀军区大院,并把自己住的两间房子生上炭火,让给毛主席。毛主席紧紧握着聂荣臻的手,大声说:“荣臻啊,延安一别,就是几年呐。”聂荣臻也深情地说:“主席好啊,我们都想念主席。”原来,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聂荣臻便在毛主席摩下征战,那时他当政委,和军团长林彪一起指挥红军一军团。后来,一军团改编成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华北抗战,还是他和林彪统率。直到打了平型关大战,才一奉命一分为二,率领几千人马,坚持在五台山抗战;不几年,便在敌后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实际行动,模范地实践了毛主席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政权的战略思想。



图为毛泽东主席

为此,毛主席曾经称赞他是当代鲁智深。毛主席说:“前有鲁智深,后有聂荣臻,聂荣臻大闹五台山,闹出一块抗日根据地……”如今,将帅久别重逢,恰又值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之时,禁不住感慨万端。当天晚上月朗星稀,毛主席要了点酒菜,与聂荣臻边饮边谈,谈土改,谈反攻,谈历史,谈未来,谈东北、华北、西北、中原诸战场,谈了整整一个通宵。毛主席越谈越高兴。最后,他向聂荣臻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大胆设想——继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他还要派十万雄兵下江南。

聂荣臻一下子便被这个宏图大计吸引住了,他紧盯着毛主席炯炯有神的双眼,感到最高统帅真是胸藏百万大军,高瞻远瞩,绝非常人可及。

江南是革命的发源地,是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摇篮。广州、上海、武汉、南昌、井冈山、瑞金等都是革命的故土。



前排左一为毛泽东主席

其实,早在抗战后期,他就曾派王震将军率领能征惯战的三五九旅一部奋勇南下,开辟湘粤赣根据地。不幸,由于形势变化太快,这一设想未能实现。但毛主席对江南依旧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到1947年,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蒋介石家门口放了头一把火,烧得蒋介石手忙脚乱。这时,毛主席的目光便越过大别山,又一次望定了江南。他想在江南,也就是在蒋家大后院再点一把火。1947年7月,在打给陈毅的一封电报里,他命令叶飞、陶勇两个纵队积极备战,争取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横渡一长江,向闽浙赣突击前进。然后,在那里纵火烧天,烧蒋介石的屁股,看他怎么办!

这确是一道妙棋。如果当时有足够的兵力,那么,把这么两个纵队抽出来,甩过去,1947年的蒋介石就不光前面焦头烂额,后头也得火烧火燎,甚至要燎起一连串的水泡!可惜的是,当时刘邓大军在中原打得太苦了,以长途跋涉减员过半无后方依托之师,与十倍于己的强敌在人家门前厮杀,纵有勇猛的陈赓大军从右侧辅弼;力量似乎仍嫌不足,甚至仍存在着被逐回的可能。在此严重态势之下,毛主席权衡再三,只得再次放弃了下江南的构想,改让陈粟统领华东野战军六个纵队(包括叶、陶两个纵队),以志在必得之势浩浩荡荡,挺进中原,与陈谢遥相呼应,协助刘邓,扎根大别山。



图为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二图江南,虽然未曾实现,但决心依旧,坚定不移。因此在陈粟大军进中原之后,他还致电刘邓、陈粟,要他们继续物色精兵悍将,准备在适当时机过江,吸引国民党军南返,以巩固中原战局。

三军联战中原,等于是把一杆丈八蛇矛枪死死地抵在蒋介石咽喉之上。无论如何,蒋介石是要拼命拨打的。果然,1947年12月,蒋介石召见白崇禧,叫白以国防部长之尊,带兵70万,驱逐刘邓大军出大别山。白崇禧十分善战,他一生共有俩绰号,一日小诸葛,是国民党封的,一个叫战神,是日本人送的,其军事声望由此可见。于是,大别山地区顿时紧张起来,国共两军扭打成一团,中原战事呈胶着状态。



图为粟裕

怎样打破僵局?毛主席站在西北,俯瞰东方,冥思一苦索。他和周恩来、陈毅(陈于1947年12月来中央汇报工作)最初商定,刘邓在山里分散坚持,打小仗,保存实力,粟裕并陈谢则在山外大打出手,声援刘邓。如果不行,就从山东调许世友南下苏北,威胁京沪,直戳蒋介石的心肝肺。

上述部署发出之后,是否就一定能打破僵局,是不是还有更激动人心的妙算呢?于是,顺理成章地毛主席便又第三次想起了兵出江南这着棋。他决定遣一员大将,统兵十万,以类似于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势,劈开长江,杀过江南。

1月27日,他向粟裕连发两电,下达任务。



左一为粟裕

毛主席为什么在赫赫战将之林里,选定粟裕挂帅南征?说来话长。粟裕是湘西人,侗族。据说,他自幼倒背《三侠五义》,非常崇尚展雄飞等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所作所为,曾立志要做湖南剑客。所以,从5岁起便每日刺枪使棒,练功练得浑身是汗。7岁上便在腿部绑一把明晃晃的匕首,专门上街打抱不平。有一年竟和同学们一道,打了国民党正规军一个排。粟裕投奔革命之初,即人由叶挺当师长的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当班长,这当然是很幸运的事情。叶挺将军作战勇敢,谋略过人,北伐时一路冲杀,过关斩将,竟打出了一个“铁军”的美名。

粟裕在这座大熔炉里千锤百炼,先是随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又紧紧追随朱德、陈毅艰苦转战,一路打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从此在朱毛大旗下学政治、学军事、学打土豪、建设根据地等革命本领,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终于从士兵成长为将军。1933年起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协助寻淮洲、方志敏为北上抗日而厮杀。失败后,他率残部九死一生,坚持山地游击战,直到加入新四军。从此他如鱼得水,协助陈毅军长打韦岗、战黄桥,尤其苏中七战七捷和孟良崮灭敌七十四师,那仗打得石破天惊,向普天下展示了他的大将之才,引起国共双方统帅的密切关注。



左一为粟裕

很显然,遣这样一员大将南下,在毛主席心目中,不管是论天时,论地利,还是论人才,都是再合适不过了。毛主席没有忘记主力红军长征后,粟裕在江南三年游击战中的卓越表现,更没有忘记他和寻淮洲、方志敏等孤军远征的非凡经历。毛主席尤其不能忘记的是解放战争以来,粟裕独当一面,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大将之才……

1月27日,毛主席向粟裕发出了一份绝密电报,电报中说:关于由你率叶、王、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研究有三个方案,即:一、休息半月后立即渡江;二、二三四三个月在中原地区歼灭一部分敌军,然后休息一个月再渡江;三、按原议先在中原作战,于1948年秋季再行渡江。



左一为粟裕

在密密麻麻的电报行文中,毛主席睿智分析,反复对比,把这三案利弊——一条陈清楚。他说:“你率二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这是一份仅限少数领导人作极机密讨论的密电,慎重的毛主席希望粟裕认真研究,熟筹见复。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同陈毅商谈,准备成立东南分局,由粟裕任书记,叶飞、金明任副书记,准备组建东南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委。

这是一个气吞江南的雄图大略!从人员落实到组织落实,毛主席运筹谋划,一枝响箭眼看就要射向蒋介石的心脏。



图为粟裕

1月31日,也就是发报后的第四天,粟裕终于发来回电,就一、四、六纵队的渡江时间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三个纵队先北开,在陇海铁路附近休整一个半月,3月下旬即可向江南行动;二是三个纵队仍先参加中原作战,3月中旬开始休整,5月中旬出动南下。两案相比,粟裕倾向第一方案,认为一方案最好。这是他同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还就渡江路线、渡江后留在中原各部队的作战方针等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毛主席接到电报,异常兴奋。他复电粟裕,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第一方案,就在3月上旬出动。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

三、一个重大的战略行动计划就这样决定下来

毛主席决心让沉寂的江南骤响滚滚雷声,让这雷声翻天覆地,震动世界。

但是,就在这年春天,中原战局出现了重大变化。粟裕最先觉察到这一细微的变化,并产生了富有创造性的预见和构想:



图为粟裕

第一,刘邓大军灵活作战,加之华野与陈谢两部积极协同,不但打破了白崇禧对大别山的绞杀堵截,而且趁势开辟了桐柏、江汉和沙河淮河之间的三个解放区。他们自成一体,拦腰切断了陇海和平汉铁路,攻克中原重镇洛阳。这两着非同小可,尤其陇海和平汉铁路,乃蒋军在中原地区的两大交通动脉,一旦切断,其战争能力急剧下降。此刻,说整个中原战局已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并不为过。刘邓主宰中原局势,已是大势所趋,无可抵挡。

第二,中原三军奋力厮杀,保住了从豫北经鲁西南、豫皖苏区直通大别山之路,和由晋南入豫西、走陕南这条通道。这两条重要通道意义非凡,它使晋冀鲁豫解放区3万新兵和大部军需物资源源南下,直接补充苦斗不堪的刘邓大军,逐步恢复其战斗力,也使中原各部队从此得到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图为粟裕

第三,在新开辟的解放区经过半年经营,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个近三千万人口的红色政权区域,正在国民党卧榻之侧蓬勃发展,其潜力不可限量。

第四,三军打进中原之后,蒋军不得不从前线抽调大军回援。此时,坚持在内线的各路解放大军则乘机猛烈进攻,各大战略区皆尽夺得重大战果。在这一系列战役战斗中,尤以老将彭德怀指挥的西北宜川战役效果最佳,一举打掉了胡宗南两个师,3万人,迫使骄横的“西北王”掩面大哭,不得不从中原战区要回一个兵团回援西安。中原战区之敌相对减弱,刘邓等三军拳打脚踢,甚是方便。

总而言之,中原解放军已经熬过了最困难的历史时期,战争主动权逐渐为我执掌。在这方水土上,将士们越战越勇,杀气冲天,猖狂一时的蒋军渐渐处于守势,打大歼灭战的前提条件具备了,成熟了。胜利女神正从遥远的、混沌未开的天涯海角静悄悄走来。在千军万马惊天动地的厮杀声中,在此起彼伏的刀枪剑戟的碰撞声中,粟裕,这位年仅41岁的战役指挥员,竟一次又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若隐若现的福音,他开始思考一个比渡江南下更为庞大的战略构想。



前排左一为粟裕

在当时各大战略区主帅行列里,粟裕是一员最为年轻的大将。当毛主席把刀劈江南的千钧重担放在他肩头时,他意识到领袖这一决策不仅对中原和华东,而且对整个中国都会有重大影响。为此,他率华野一、四、六3个纵队北渡黄河,于3月16日全部到达河南濮阳。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厉兵袜马,一方面振出小分队先期奔赴长江,积极做渡江的准备。在这同时,他集中精力,反复权衡一个问题:分兵渡江作战好,还是集中大战中原好。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对比与思考、运筹与谋算,粟裕胸中孕育了新的谋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