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替代型家庭土壤 —— 孩子不应承受之重
为人父母者,皆期望孩子能过上幸福愉悦的生活。然而,究竟是 哪类父母这种期望最为强烈呢?
往往是那些自身生活不尽如意之人,比如婚姻经营不善、处于离异状态的家庭。他们自身深陷不快乐之中,故而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盼其能拥有美满的婚姻与光明的未来,甚至愿意倾其所有,以一种超乎爱自己的程度去爱孩子。
这类家庭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愿景便是期望孩子能够努力挣钱、出人头地。只是,在此过程中,有些孩子却过早地扛起了父母的责任与沉重负担。
案例:我有一位挚友,她在家中姊妹四人里排行老大。其父亲自幼便将她当作男孩般培养,对她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在她于郑州求学期间,恰是家中家境最为优渥之时。然而,待她毕业之际,家境却逐渐走向下坡路。于是,年仅 19 岁的她便踏入职场,只为替父母分担忧愁。
随着两个妹妹也相继来到郑州求学,她主动承担起了两个妹妹的生活费以及部分学费。因经济压力的逼迫以及父母 “望女成凤” 的殷切期望,她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并积极寻觅新的机遇。
后来,她有幸进入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待遇颇为优厚。她将多半的收入皆用于补贴家用以及为妹妹弟弟缴纳学费、生活费等。而她最初进入北京时想要继续深造学业的梦想,最终也因家庭的持续索求而无奈搁置。她曾感慨道:“因我是家中的老大,亦是父母眼中最有‘出息’的孩子,所以我不得不加倍努力,替父母排忧解难。”
有时,她亦会深感疲惫与无力,但每当父母或弟弟妹妹遭遇经济困境时,她仍会义无反顾地提供援助。即便身心俱疲,在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她依旧持续努力工作,竭力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
在同龄人的朋友圈里,他人皆在谈论化妆品与时尚服饰之时,她的生活却唯有工作。在弟弟妹妹的心目中,她除去大姐的身份,更多时候宛如 “半个父母”:为她们的学业操心,帮她们联络工作,甚至连结婚成家的彩礼事宜都一手包办…… 直至弟弟妹妹皆成婚立业之后,她肩头那份沉重的责任心才逐渐有所舒缓。
可当她独自一人静处时,那份孤寂,那份沉甸甸的压力又有几人能够体会?自己的梦想,那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皆被家庭的重担消磨殆尽。
她的大部分时光皆耗费于工作赚钱之上,鲜少有机会去享受生活,去关注自身内心的真实需求,极度缺乏关爱自我的能力。直至在母亲大学历经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她才重新寻回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与梦想。
那么,替代型家庭的孩子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呢?
其一:责任感过重,过早地超出心理承受界限。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 “寒门再难出贵子”。如此一来,穷人的孩子便容易收获幸福吗?他们往往拼命挣钱,即便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对经济保持着高度的热忱,极少去享受生活,鲜少关注生活品质。
他们将全部注意力皆聚焦于辛勤劳作之上,贯注于财富的积累之中,只因他们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以彰显自身的强大。社会中常见从农村打拼出来成家立业的孩子,在挣得财富之后,仍要资助家中年幼的子弟,如此便极易引发原生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冲突。
曾有一位女士,时常遭遇自己的小家庭与爱人老家的大家庭产生矛盾的状况,致使生活陷入混乱。缘由是每当她爱人面临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冲突时,甚至会全然不顾与她组建的小家,全力去支撑大家庭,并且还会埋怨妻子不通情达理。
其二:时刻背负着负罪感与补偿心理。
曾听闻这样一则案例,在一个澳门家庭中,孩子的母亲是单亲离异状态。孩子初中时成绩优异、懂事上进,是辩论赛的冠军,还曾作为学习代表发言,母亲亦曾作为优秀家长登台。单亲孩子通常有两种发展走向:一是自暴自弃,另一种则是奋发图强。
此孩子属于后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两年后这个孩子竟跳楼自杀了。翻开孩子的日记,上面赫然写着这样的话语:“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让我妈妈开心,我一直想要拯救她,然而我无能为力。”
另有一则南京家庭的案例,孩子在国外留学,深受老师与同学的喜爱。但某一天,母亲却收到了被送回国的孩子的骨灰,孩子的遗书中写道:“活着很累。” 原来孩子一直妄图改变家庭状况,凭借一己之力改善家庭,一直坚强刻苦,背负着不该背负的沉重压力艰难前行,默默忍受了无尽的孤独。
其三:迷失自我。
替代型家庭的孩子皆怀揣着拯救父母、弥补父母人生缺失的愿望。但试想一下,孩子长期处于负重前行的状态,孤独地拼搏奋斗,又怎会有闲暇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怎会有时间去享受与同龄朋友畅聊的乐趣?
他始终在与命运顽强抗争,与自我苦苦较量,与外界奋力拼搏,不屈不挠,辛勤劳作、辛苦付出、冒险闯荡,久而久之,便渐渐迷失了自我。当失去了生存的支撑与意义,不禁会问自己:我究竟为何而活?
若仅仅是为母亲而活,一旦有朝一日这份信念难以维系,那么死亡或许便会成为他唯一的归宿。
试问,当孩子满心想着要拯救父母时,他们学会了什么?
若要拯救,若要成功,孩子只需达成一件事,那便是让内心变硬变冷。当内心变硬之时,便会悄然关闭心门。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极难与人构建亲密关系,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无暇软弱,每分每秒皆需争分夺秒地学习,宁可舍弃自己的亲密关系。亦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肆意自我放纵。
我曾在课堂上设计了一场心理剧,其中包含两个场景,令妈妈们观后深受触动。
第一个场景: 倘若你的孩子此刻站在此处,他欲前行,却需背负一人,你觉得他会疲惫吗?若再背负两人,定会更为劳累,甚至会有被压垮之感,背负的重量越重,孩子便越要奋力承受。
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出类拔萃,可为何孩子不能拥有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呢?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甚多,孩子理应坦然接受并竭力达成。
第二个场景: 假如一根藤缠绕于一棵树上,孩子是树,而母亲便是这株藤。我们深知是父母助力孩子的未来,可究竟是谁在支撑谁的未来呢?
西安有一位母亲提及自己的孩子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询问其孩子年龄,答曰三岁。这对夫妇婚姻经营不善,三岁的孩子常常像个小大人般安慰妈妈不要不开心,哄着妈妈,为妈妈排忧解难。大家认为这样的情形符合孩子的正常成长轨迹吗?
然而,许多人却对此沾沾自喜,他们的短视与无知使他们无法体悟幼儿所要承载的情绪。尤其是那些早熟敏感的孩子,会在无意识中将妈妈的幸福、妈妈的人生重担背负于身。
孩子是树,妈妈是藤。唯有母亲用心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过得喜乐安然,方能避免孩子成为自己的替代品。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是彼此滋养的关系,而非相互拯救。若父母不幸福,孩子亦不敢轻易追求幸福,因为倘若他敢于幸福,在其潜意识里便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孩子的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您读过孩子的说明书吗?
第二章: 孩子的归属权
第三章:孩子与父母关系的本质 第四章:种子理论 第五章:土壤理论 1、忙碌冷漠型 2、吵架冲突型 3、替代型 4、保护禁止型 5、知识灌输型 6、尊重支持型 第六章:孩子成长的明暗线 第七章:孩子成长的节奏 第八章:孩子成长的规律 1、新生命的诞生 2、早期体验:0 - 6岁 3、学龄期:6 - 12岁 4、青春期:12 - 18岁 第九章:孩子的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