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在2011年,13岁的黄艺博凭借一张带着红领巾的“官照”火遍全网,照片中的他胸有成竹,双手插兜,把肩膀上的五道杠带出“军衔”的感觉,有着超脱同龄人的成熟感。
然而在很多网友深扒黄艺博的身份后,更是发现他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天才”,三岁看《新闻联播》,七岁读《人民日报》,十三岁成为了中国少年队武汉市总队长,发表的上百篇文章连武汉市市长都赞不绝口。
丰富的学识,也很好解释了他为什么举手投足中如此成熟,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黄艺博的现状却让所有人唏嘘,很多人更是感慨他就像是现实版的“伤仲永”......
“被设计”的天才
黄艺博出生在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在武汉这座热闹的城市长大,父母的工作和想法,无形中影响着他。
特别是他的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希望他以后能够当官让家族荣耀,当别的孩子还在玩耍、看动画片的时候,黄艺博已经开始了解“大人世界”的规矩和说话方式了。
从三岁起,每天晚上七点他总会乖乖坐在电视机旁,陪着爸爸一起收看《新闻联播》,小小的个头和正经的新闻画面,显得别有一番趣味。
七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这些报纸,努力搞懂里面那些难懂的政治词汇和新闻事件。
其实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而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有意识地教他和引导他去接触这些内容。
在这种环境中,黄艺博小小年纪就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很多,他对新闻和政治特别感兴趣,还很喜欢写作。
在上初中时,他就在各大日报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内容包括对时事的评论和对社会的观察,文章写得很成熟,很有自己的看法,连当时的武汉市长都赞赏不已,也让大家都叫他“小大人”。
然而“神童”光环的背后,却藏着很多“不光彩”的事实,他的父亲后来承认,他亲手修改过黄艺博的文章,美化了他的写作水平,过度包装孩子的才能。
然而就是这种虚假的表象,为黄艺博之后的成长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在2011年,被偶然抓拍的黄艺博一下子成了公众人物,照片中他身着白衬衫,插着口袋,表情很严肃,左胳膊上是特别显眼的“五道杠”少先队标志。
经网友深挖,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武汉市少先队副队长,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一下子成了焦点人物,大家都把他当成明星一样追捧,这张照片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象征,迅速在网络上爆火。
很多媒体都在报道他,网络上也到处是赞扬他的声音,黄艺博也被大家当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神童”,但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作为一个普通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心情也逐渐压抑。
现实版“伤仲永”
因为名气太大,再加上实际上能力与之不符,年少成名的黄艺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学校里,他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快乐地玩耍,也不懂他们为什么喜欢动画片和游戏,他总感觉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甚至被同学们瞧不起,他觉得自己与同学们有隔阂,无法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那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黄艺博接受采访时,旁边同学翻了个白眼,这个白眼,或许是对人为“造神”的最好反击。
各种社会活动和媒体采访占据了黄艺博的学习时间,直接导致他的初中成绩急剧下滑。
然而黄艺博的父母对这些糟糕的情况置若罔闻,他们深陷于儿子带来的“成功”光环中,坚持着“当官才是正途”的想法,把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当成是别人的嫉妒和误解,最终毁了孩子的前程。
媒体的过度宣传和社会过高的期望,让黄艺博的遭遇更加令人惋惜。他被描绘成一个完美小孩,好像天生就该懂政治,必须一直保持成熟的样子。
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童真,他没有了自由玩耍和快乐学习的机会。
他就像一个被设置好的机器人,只能按照大人的想法行动,扮演着超出年龄的角色,原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也随之消失。
高考是黄艺博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曾经闪耀的他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连普通的二本院校都难以进入。
这和他小学时代的优异表现截然不同,如此大的落差让父母和社会各界都深感意外,也难免有些失望,曾经的期望有多高,现在的失落就有多大,高考成绩给黄艺博带来的,远不止是一次考试的失败。
即便黄艺博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但这与他年少时被誉为“天才少年”的经历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挫折。
与此同时舆论风向迅速转变,之前的赞扬变成了嘲笑和质疑。
大学时期,黄艺博似乎还在努力摆脱“神童”光环带来的影响,他仍然积极参与学生会事务,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好像想要重现过去的荣光。
然而这种过分注重表面功夫的做法,并没有真正帮助他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反而本末倒置,让他忽略了提升自身核心能力。
毕业后又因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他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做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简单工作,和他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关。
当初美好的职业规划和远大的理想,最终都没有实现,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也沦为了很多网友眼中现实版的“伤仲永”。
结语
黄艺博的父母急于求成,一心想让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方向发展,过早地为孩子的人生做了详细安排,却没有真正关心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这种做法就像是“拔苗助长”,硬要按照大人的标准去塑造孩子,结果反而让孩子感到身心俱疲,非常难受。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完美偶像。,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独特之处,支持他们发现自己的爱好和天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把他们变成千篇一律的“复制品”。
信息来源:
1.新华网2016.06.21《把“五道杠少年”交给时间来评判》
2.读特新闻客户端2016.06.24《好一个“五道杠”少年!黄艺博想低调又想发挥实力》
3.环球网2015.09.23《五道杠少年捐2万 从小就勤俭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