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寻求救国良方,一群热血青年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远赴法国求学。这场波澜壮阔的留法运动始于1912年,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家境贫寒但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勇敢地奔赴法兰西,开始了勤工俭学之旅。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也有徐悲鸿、林风眠等美术家。


徐悲鸿在巴黎


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成立,由官方资助国内青年学生赴法留学。中法大学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正规和系统的学习平台,成为勤工俭学运动的延续与突破。


中法大学为中国学生提供在本校学习法语和食宿的场所,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则是安排到里昂市内的其他高校中进行。美术专业的学生如潘玉良、王临乙等人都曾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绘画。


1930年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学习雕塑的王临乙


本次展览展出了15位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就读里昂中法大学时的学籍档案,图片由里昂市立图书馆提供


在法国,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部分家境富裕的留学生生活优越,另一部分家境清苦的留学生则节衣缩食。他们带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1933年,这群志同道合的艺术青年“需要一个更紧密的、更纯洁的艺术团体的组织”,在常书鸿的巴黎寓所中创立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该学会意在团结在法国求学的艺术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变中国。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启事

要集中运动的力量,要确定进攻的方向,为中国留法艺术界智与灵的检练,为中国艺术界联合战线的预备,我们才集合了二三十个同志,草创这个:“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集团。从一九三三年一月起,到现在已有六个月继续不断的聚会,六个月从头到尾的关于艺术问题的交谈,觉得这里的青年艺术家已决意要导引中国紊乱着的艺术事业运动在一个明确的标的上。自然,我们正在沉默努力的时候,用不着自己的鼓吹,更用不着别人的赞扬。至于我们的结果且待将来的事业来解答你们罢!

学会的成立为留法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艺术创作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交流的桥梁。学会成员有组织地在《艺风》等国内期刊发表文章和美术作品,系统介绍、分析各国艺术发展情况,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1934年《艺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号》(中)

封面设计:常书鸿,上海图书馆藏

在法国期间,这些艺术青年不仅学习西方的艺术技巧,更思考如何将西方的艺术理念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化探索新的道路。

他们积极参与法国各大官方艺术沙龙,在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领域均获得荣誉,纷纷在法国艺术界崭露头角。仅在1933至1934的一年时间里,就有19位留法艺术学会成员的作品入选各类沙龙展。



廖新学《牧羊人》石质雕塑

1942年获法国艺术家美术展览会银奖

图片由云南省博物馆提供

20世纪上半叶,大约有150位中国艺术青年前往法国求学,其中有112位(目前已知)加入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从学会走出的艺术家们,亦师亦友,共同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现代美术教育、中法文化交流持续做出重要贡献。


1933年,徐悲鸿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在常书鸿寓所中与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合影(徐悲鸿、张悟真、马霁玉、郑可、唐一禾、黄显之、秦宣夫、刘曲樵、唐亮、胡善馀、曾竹韶、吕斯百、常书鸿、谢投八、杨焱、周轻鼎、周方白、王临乙)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跟随一百年前的艺术青年重温留法之旅,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他们负笈求学,不仅是对个人艺术梦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探索和贡献。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踏上乘风破浪的艺术道路。

供稿:张文蕊

编辑:何瑶

审核:冯超

终审:卞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