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一桥映山色,泉城展新颜。11月23日上午,由中交二公局承建的济南黄河齐鲁大桥通车运营,大桥是济南市“十二桥一隧”过河通道布局的重要通道,是济南携河北跨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大桥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济南交通布局,解决大桥两岸数万百姓的过河和出行问题,实现3分钟过河、15分钟内到达城区、50分钟到达机场,大幅缩短济南横跨黄河的通行时间,助推济南加速迈向“黄河时代”。

拥河入怀,跨越发展按下“加速键”

让黄河“动起来”、沿河“通起来”。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济南被赋予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交通先行、畅联互通,这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


济南黄河齐鲁大桥项目则是济南西部城区跨黄的重要通道,大桥建成后大大缩短了黄河南北两岸的通行时间,同时能够缓解周边京台高速、建邦黄河大桥等通道的交通压力。路线南起现状齐鲁大道与济齐路交叉口,向北跨越济广高速,于美里湖路前落地,跨越黄河后,终点位于G309交叉处,全长6.742公里。济南黄河齐鲁大桥为下承式网状系杆拱桥,三跨连拱,高低起伏,采用280m+420m+280m设计。大桥为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兼顾城市主干路功能,主线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

济南黄河齐鲁大桥通车运行,在丰富济南跨黄通道布局的同时,将有效带动沿线新兴产业发展、盘活沿线资源,助力起步区区域内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内外兼修,含金量十足的“科技之桥”

济南黄河齐鲁大桥外观取山东的“山”之形意,提炼山脉轮廓元素,融入济南“一城山色”理念,以三跨连拱、高低起伏的造型横卧在黄河之上。

齐鲁黄河大桥主桥采用“公轨同层,轨道居中”的设计方案,中间预留城市轨道交通空间,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兼顾城市主干道功能,两侧还设有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实现了桥位资源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减少了对河道和环境的干扰,降低工程规模,节省工程投资,并兼顾景观效果及行车安全。


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中交二公局项目团队以科技为引领、用创新作驱动,以“绣花功夫”建设“超级工程”,应用了十几项创新技术,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BIM技术的施工全过程全面综合应用,利用3D模型可视化交底,全方位全过程追踪指导项目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注重科技引领、技术微创新创效,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技术应用,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方案资源整合、设计优化对比、校企合作、战略协同等一系列措施优质高效推动项目品质工程建设。

时代所需,高起点高标准的“创新之桥”

“在拥有三项‘世界之最’济南黄河齐鲁大桥工程建设中,项目从施工作业程序化、标准化,到施工技术的自主创新,再到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品质、安全、绿色、文化四大理念贯彻大桥建设的始终。看!创下世界纪录的济南黄河齐鲁大桥宛如一座白色的“巨龙”驰骋在奔腾的母亲河上。”中交二公局齐鲁黄河大桥项目执行经理崔学涛骄傲地说道。


项目在420米跨拱肋提升中提出“梁拱分离顶推、先梁后拱、梁上架拱工艺”,创新研发“无合龙段整体提升合龙工艺”进行主跨拱肋架设,整体提升重量6800T,提升段跨径300m,提升高度25.5m,为桥梁领域首次研发并成功应用,被誉为“黄河第一拱、世界第一吊”。

同时,项目研制了大吨位超高应力幅拉索体系,应力上限0.4fptk,疲劳应力幅为400MPa,经200万次脉冲加载后,断丝率小于5%,是目前世界上开展的规格最大超高疲劳性能研究,破除大跨度网状吊杆系杆拱桥技术瓶颈,有效减轻结构自重、大幅提高结构的刚度,显著改善结构的力学性能,从而实现桥梁经济性,填补了我国高应力幅钢绞线材料的技术空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