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的缔造者

一代盐商王和甫

黄 鸟

川南自贡因盐设市,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占据了四川乃至周边多个省份的食盐资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催生了一大批盐商,所谓“蜀南卤斥,富商所丛”也。这些盐商或多或少都为自贡的经济做出了贡献,而其中的王和甫就是受人敬仰的一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清咸同年间,因“川盐济楚”,自贡盐业正式步入黄金时期,年产盐300多万担,销往川、滇、黔、湘、鄂等省,“盐都”美誉,不胫而走。而此时,王和甫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时。

王和甫(1867——1930),字德鸾,取《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之意。他系自流井珍珠山王宝善祠水支第十八代传人,其出身诗礼之家,浸染儒学思想。明初,王和甫的先辈由湖北麻城迁蜀,后定居自流井,以耕凿煎盐为业,成就王氏家族。其曾祖父王辅智,朝赠荣禄大夫,是自贡地区著名的盐商兼乡绅。其祖父王培信与大盐商王朗云是同辈人。据清教育家卢庆家《养吾王公墓志铭》记载:“咸丰初,粤斐冠金陵,淮盐道梗,大府檄川盐济楚,公倡首并纠同志协济。邻邦得无恙而家遂日益丰。”这就清楚地记录了王培信在“川盐济楚”中所起到的首倡作用以及因此发家致富成为自贡盐商巨贾的史实。

王培信成为盐场巨富后,并未利欲熏心,而是热衷公益慈善事业,“视人犹己,公私浑忘,豪侠自喜,积而能散,躬躬君子”,其日捐千金确是常有之事。可见其是一位“积而能散,富而能仁”的儒商。后将其井灶与田土析置分与三子。次子王子诚,不幸早殇,于是一份家业被王子诚年仅19岁的长子王扶九继承。王扶九不久便将王宝兴隆盐号易名为“仲兴祥”,同时又开设了“王福详”盐号,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然而好景不长,因种种原因,导致开支甚繁,“仲兴祥”负债累累。王扶九遂忧愤而终。在危难之际,族人皆举王扶九之三弟王和甫执掌家政,希望他能力挽狂澜,扭转家族命运。



宝兴隆10两川型锭

王和甫在接手“仲兴祥”的10余年间,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他在继承长兄王扶九留下的盐井基础上,又开新井、凿深井。据1919年统计,王和甫执掌家政期间,开有卤井1004口、火井199口,共计1203口。在运卤、渡水业方面,拥有“和福公盐岩渡水处”;与盐商胡铁华共同经营“源新笕”,王和甫占六成,胡铁华占四成。1915年开设仲兴机械修配厂,为自贡机械工业之滥觞。

从王和甫开始接受“仲兴祥”到此时,他不仅使家族盐业起死回生,更是令其日益强大,有了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他靠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出众的才干,成为自贡前代盐商的承继者和家族产业的守成者。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王和甫虽生于清末盐业世家,却绝少有那种老家族的僵滞之气。他有很坚实的旧学基础,却从未固步自封。

1892年自贡杨家冲发源井加深时发现岩盐,揭开了中国盐岩生产的序幕。作为商人,王和甫有着捕捉商业信息的敏锐触角。他立刻跟进,相继开凿或加深诸多盐井,成为拥有盐岩井最多的场商,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在生产技术上,他富有创新精神。当时盐岩井都是以同一盐井灌注白水来溶解岩盐从而提汲卤水,如此势必会影响速度,产量也受到很大限制。到了1905年,由于大量井下水溶导致通腔,地下岩盐溶解后又形成巨大盐腔,以往提汲卤水的工艺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于是多井采卤工艺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井下自然连通采卤工艺,美国直到1926年才认识井下自然连通现象。这一次,王和甫又抢占先机,将自己的两处盐井改作渡水井,供杨家冲、大坟堡、周家冲一带37口盐岩井连续作业,同时还筹建渡水公司“和福公盐岩渡水处”。这是自贡盐场第一个股份制经营的公司,开创了自贡盐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先列。

大概到了1927年,由于岩盐产量过高,供过于求,井户减价售水,盐价受到冲击而大跌,盐场濒临停产。王和甫便与其他盐商出谋划策,力挽颓局,联名向四川盐运使署和川南盐务稽核分所恳切陈情。在获首肯后,遂成立“岩盐井办事处”,采用岩盐井轮推办法,最大可能地调节产销之间的矛盾。同时为了保护大家的利益,所推之卤都是由公司统一销售、定议价兼顾各方。

1912年,自贡盐场首部蒸汽机车汲卤在永兴井运行,因是首创,在设备、工艺等方面还未完善,故而汲卤能力并未得到最大发挥,说是机械汲卤,实则与牛车无异。但经两三年的改进后,蒸汽机车的汲卤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能突破日产200筒大关,这就远远超越了牛车这样的传统汲卤形式。王和甫再一次感受到机械化必将取代传统工艺的大趋势,因此他于1916年从汉阳买回站炉机车8部,用于8口盐井。其后,他又改进技术,将采卤用的篾绳更换为钢丝绳,将竹制汲卤筒更换为镔铁皮制作的汲卤筒。同时木制的天辊和地辊改为铁质。经过这一番大改动,使原来每口井月产两三千担卤水,迅速提高到七八千担乃至万担以上,将盐井采卤朝着现代化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设备大量升级,产量也不断提高,但王和甫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前瞻性,他敏锐地感到机械再强大也会出现故障。王和甫从上海购置机械加工和铸造翻砂设备,在靠近机车汲卤的盐井旁开设了仲兴机械修理厂,标志着自贡地区的机械工业迈出了第一步。正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才使得自贡盐场运转的数十部蒸汽机车有了维修与配置部件的地方。

侠肝义胆,古道热肠

王和甫脾性极好,宽以待人,给人一种“吃得亏,打成堆”的憨厚之相。而如今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侠肝义胆,古道热肠的江湖豪情。

1917年,滇军洗劫自贡三多寨,竟然强行罚寨引盐100傤,数目之大令人咋舌。王和甫在寨内只有空房,但为了替寨上盐商解难,他出盐8傤,相当于助饷银2万元。滇军军长赵又新向商会索要20万大洋,并扬言如不给钱,就将洗劫整个自贡。商会无此巨款,王和甫又一次站出来主持大局,竟变卖自家田产垫付。他令下人抬出大皮箱,拿出整捆的田契,声称有多少卖多少,力求尽快结束这场洗劫。

此时期,各路军阀逐鹿盐场,兵连祸结,盐商民众,苦不堪言。王和甫斡旋奔走,委屈求全。1920年,滇军被川军逐出盐场,而川军又轮番进驻,截取盐税、敲诈盐商,搜刮民财,无所不用其极。面对这种军阀混战的动荡时局,王和甫时而替被绑票的盐商求情,时而替被罚款的盐商交钱,时而调解笕商、井商之间的争议,时而调停岩盐井推户、井户的纷争。他穷于应付,心力交瘁,此时他已患上严重的气喘病和冠心病。1925年,刘湘、刘文辉、田颂尧、邓锡侯等联合打败杨森,联军到自贡召开“善后会议”,成立统一护商处,实际是重新瓜分盐税。王和甫任刘湘军的提款处长,而每当限期将到,款项尚未收齐时,他只好自己垫付。所有的一切都大伤了“仲兴祥”的元气,使其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然而正是由于王和甫的大局意识,不计个人得失,才使自贡盐场得以在动荡的时局之中保留下来。

在今天的自贡糍粑坳有一座王家大院,便是王和甫为纪念其父而建造的私家宅邸,取名子诚公祠。当年王和甫经峨眉高僧指点,于1890年动工,在糍粑坳选址,耗时6年才修建而成,外人称之为“王家大院”。公祠建好后,王和甫又向富顺县衙申请,特许在公祠周围建置“卫里乡”。而他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大,建成了糍粑坳一条街道,只为供乡人赶集之用,并约定农历逢一、四、七为赶场天。每逢赶场天,糍粑坳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异常热闹,给乡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修缮前的王家大院

1930年,重病在身的王和甫为了营救被军阀逮捕的盐商李敬才和胡铁华,他抱病赶赴重庆,昼夜周旋于政要军头之间。最终因过度劳累,病情加重,客死于重庆。王和甫去世后,刘湘特派一支军队护送其灵柩回自流井,途径江津、永川、荣县、隆昌、内江等地时,各界人士沿途路祭,无不潸然泪下。当灵柩抵达自贡境内时,盐帮、票号、井灶、商会等组织在灵柩所经路道,悉以祭桌排列,挽联飘拂,鞭炮齐鸣。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鸟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