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3000亩沙地变良田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却真的发生了。

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的易志坚教授领着团队,在内蒙古沙漠开展了一个神奇的试验:用一种纤维黏合剂,把沙漠里的沙子变成能耕种的土壤。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顺利的改造了差不多三千亩的荒沙。



然而,这项技术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问题——为何没有大面积推广?是技术尚不成熟,还是背后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大家都在期待沙漠能变成良田,但现实真这么简单吗?

沙漠土壤化的“奇迹”

在治沙这件事上,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努力。几十年来,我们尝试过植树造林、修建草方格沙障,也曾通过放牧禁令和修建绿化带遏制沙漠扩张。

这些传统方法虽然各有成效,但也都有局限性:种树耗费时间且成活率不高草方格沙障虽然便宜,但长期效果有限,容易被风沙侵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方法针对的更多是沙漠的表层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沙漠的生态环境。



治沙的核心问题在于,沙漠不是缺“方法”,而是缺“土壤”。如果能找到一种办法,把沙子改造成土壤,这岂不是意味着沙漠的命运能被彻底改写?

易志坚团队研发的“沙漠土壤化技术”,从原理上看起来简单又神奇:先通过一种特殊的植物提取出纤维黏合剂,将纤维黏合剂加入沙子中,再加上适量的水,沙粒就能粘连起来,形成像土壤一样的物质。



看似简单,却在全球范围内的沙漠治理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从理论上讲,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让沙子具备和土壤一样的性质。

沙地里的沙粒是分散的,颗粒比较大,所以保水性不好,压根就没法让作物生长。可土壤就不一样了,它不仅可以存住水分,还能给植物提供养分、空气以及合适的微生物生存环境。

通过添加纤维黏合剂,将沙粒固定在一起,它们便具有了储水、保养分的能力,完成从沙到土的蜕变,这些“沙砾”版土壤就可以支撑作物生长了。



还有一点很好的是,这种黏合剂不是从通过化学合成的材料里提炼出来的,而是从植物里面提取出的天然纤维,既环保又能一直使用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区做实验,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的沙漠类型适中,并且经过专家评估,这片地区的沙漠化程度较高,但还保留一定的改造潜力。

团队选了一块25亩大左右沙漠区域当作试验场地。经过了几个月的技术处理后,真的把沙地成功改造成能种植的“绿洲”了。



这项实验取得了成功,让很多荒漠地区从事沙漠治理工作的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要是这技术能在更多地方推广开来,那是不是就能助力中国的大规模沙治理呢?

而且,这项技术的操作相对简单,也没有依赖于复杂的设备和巨大的资金投入,理论上,这样的技术可大范围复制。但问题是,这项技术究竟能否在不同地区普遍适用,是否能从实验地的成功跨越到更大规模的应用,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那么,沙漠变良田听起来如此神奇,究竟它的局限性在哪里呢?它能解决我国沙漠化的根本问题吗?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大的疑问。

技术背后的困境和局限

如果说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实验成功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那么随之而来的质疑和挑战,却让人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这项技术真的是“完美无缺”吗?



众所周知,沙漠里最为缺乏的便是水。在沙漠土壤化的进程当中,尽管黏合剂能够把沙子转变为类似土壤的物质,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去激发土壤

也就是说,单纯依靠黏合剂的“神奇”效果是不够的,水分才是沙漠变“良田”的关键。

然而,水资源在沙漠地区本就极为稀缺。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如何获取大量的水源?这个问题成为了技术推广的最大难题。沙漠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水,而这一技术的运作又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才能实现有效的土壤转化。



所以,问题的核心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解决“水”这一瓶颈。

水就是沙漠的命脉,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实际效果,能否持久,也取决于能否保证充足的水源。如果没有水,即便沙子变成了土壤,也无法支持作物的生长,更别提农业生产了。

除了水资源的瓶颈,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另一个障碍,就是成本问题。你或许会问,既然技术本身看起来有效,为什么不能广泛推广?答案其实很简单:成本太高



根据专家的估算,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的沙漠治理方式。例如,普通的沙漠治理技术,像草方格沙障等,每亩的治理成本仅在1000元左右。沙漠土壤化技术,每亩的成本则要达到1500到3000元。

在这一点上,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前景依然面临重重压力。毕竟,不是每一片沙漠都适合采用这一方法,且其经济回报率也远不如其他沙漠治理手段,比如植树造林、草方格沙障等传统手段。

沙漠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导致,除了土地本身的贫瘠,还与气候、降水量、风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沙漠的扩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单纯通过沙漠土壤化技术来解决沙漠化问题,是否能奏效还要打一个问号。



许多专家认为,沙漠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屏障,它的生态环境与其他地区的土壤完全不同,单纯的技术手段可能难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不少专家对于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推广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这项技术虽然已经获得了些试验性的成效,不过它到底能不能切实地把沙漠化问题给解决掉,还有在大规模去推广应用的时候能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都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中国科学院的屈建军研究员就提出了疑问:沙漠的核心问题不是土壤质量差,而是缺水。即便把沙子变成了“土”,如果缺乏足够的水源,这些土地依然无法支撑植物生长。



加之沙漠土壤化技术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那么这一技术的推广依然受到很大制约。

还有些专家认为,由于沙漠里的生态系统跟别的地区完全不一样,要是过度去干涉也许就会引发生态失衡。

沙漠中原有的风沙循环,还有微气候等自然进程,一旦被过度地进行改变,可能会造成不小的环境影响。所以在运用这一技术的时候,怎样保障生态平衡,是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沙漠是否真该被完全改造?

“沙漠存在了上万年,它们真的需要被彻底改变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儿奇怪,但却不得不问。对于普通人而言,沙漠化治理看似只有一种答案:把沙漠变成绿洲。



然而事实却远比想象复杂得多。沙漠不仅仅是干旱和贫瘠的代名词,它还有自己的生态角色。而一旦被人类干预得过多,后果可能并不如预期般美好。

沙漠在许多人眼里等于穷山恶水之地,一望无际的黄沙,看不到绿色也看不到水。但其实它们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漠这个地方看起来很荒凉,但它那特殊的环境却造就了许多适应能力强的动植物。像沙漠狐、仙人掌、骆驼刺这类物种,全都是沙漠生物圈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光把生物链上的空缺给补上了,而且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这件事上还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从气候调节这一角度而言,沙漠对于地球碳循环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被忽视的。沙漠地区的沙能通过全球风系,而被输送至海洋,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沙漠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大量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确实能缓解温室效应,但如果没有沙漠在其中平衡,可能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使得地球进入另一个极端气候——冰河时代。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大规模沙漠改造,可能带来哪些潜在风险?



沙漠的生态有其独特的韧性。通过沙漠土壤化种植大量经济作物,这种人为的大规模干预,可能会导致当地土壤失去原有的微生物环境,从而破坏自然平衡。

再有就是水资源过度消耗的风险。沙漠地区极度缺水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水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

既然大规模改造沙漠的风险不容小觑,这样我们是否应当完全摒弃沙漠治理呢?答案显然是否。相较于盲目地追求全部改造,倒不如用"有限干预"的方式。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以及人为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展开治理工程,或许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不是每一片沙漠都需要被改造成良田。与其说我们跟沙漠作抗争,不如说是在与自然共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