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门广场是吉林市城区西部的重要枢纽,至今仍对城市交通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广场的规模和样子已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关于如今的广场是“第几个版本”,坊间说法众多,却未能见到官方史料的记述,仅我就看到过三个版本,当然最模糊的要数小时候见过的那个街景,那时吉林市所有的街心广场,因形就样,还被人们广泛称作“转盘”。

临江门广场因临江门得名。清同治六年(1867年)吉林城扩建,原有的西门向西延伸了千米左右,新建的城门取名迎恩门,民间称其为“西门脸”。民国十二年(1923年)迎恩门失火,门楼被烧毁,民国十八年城门被拆除,原址改建为新式铁筋大门,城门的名字也改为临江门。因城门外侧即是清代吉林城的头道码头,春夏为木排集散之处,冬季为冰上客栈——水院子云集之所,历来为商贾云集的闹市。

从清代开始,迎恩门外有顺城街、迎恩街(今西安路)、后新街(今长春路)、船营街(今松江西路)交汇,寺庙、祠堂、学校、店铺林立街边。城下路口自然宽阔,此即广场雏形。1934年,日伪兴建通往长春的“京吉国道”,即如今的吉长南线,从八百垄(今东北电力大学老校区)至临江门的后新街车流客流日渐增多,进一步带动了临江门外地区的兴盛。

1936年初,日商原田已久松在日伪当局的支持下,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吞并了中国人开设的吉兰汽车公司,成立了吉林自动车股份有限公司。12月公司改名吉林交通株式会社,由吉林市的日本商人鸭田保次郎担任社长,获准经营吉林市内公共汽车和吉林至舒兰、吉林至桦甸、桦甸到磐石等运输线路,彻底垄断吉林市主要的民营运输干线。据史料记载,这个交通会社下设临江门、桦甸、磐石等3个营业所和乌拉街、舒兰2个汽车站。临江门一跃成为吉林市的公路客运枢纽。

解放后,负责客运业务的吉林市汽车站仍设在临江门。1949年7月,为解决私营客、货运的无序竞争和运力过剩的状况,国营吉林市运输公司接管了吉林汽车站,改称吉林运输站(1950年改称吉林客运总站,1955年,客运总站迁往中康路新址)。由此记载可知,在水运退居次要位置之际,但临江门作为水旱码头的地位并未被撼动。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临江门一带只是一个滨江的大型不规则路口,直到1979年,路面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据《吉林市地名志》记载:1979年,市政工程公司将该处扩建为广场……广场周长257米,直径83米,面积6889平方米。中心为花坛、高架葵花型组合灯,外围是渣油路面。该广场系我市西部交通枢纽,每小时车流量679台次,今广场东侧为毓文中学,西侧是市美术公司,南侧为“临江游园”,北侧为1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另有8路公共汽车站在广场西侧)。由上述记载可知,临江门广场出现的时间为1979年。

自1992年临江门大桥动工之后,临江门广场迎来了该换容颜的契机,原有广场绿化美化效果不断升级,广场的核心区也不断扩大,最终几经开合离并,成为现在的模样。此际,临江门广场附近迎恩门的工程亦紧锣密鼓,更有一派新貌即将呈现世人面前。

面对几十年的变迁,把视线移回广场初建时节,重温渐渐被风尘销蚀的昔年旧影,不同的人应该会萌生不同的“滋味”弥散心头吧……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