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94年7月25日,朝鲜的丰岛海域,日本海军炮击清军运兵船,清军无奈被迫还击,甲午海战正式拉开序幕。之后,日军从海陆两面出击,进犯大清王朝,不宣而战。此前,日本要同清朝开战已是显而易见,但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想给自己好好办一个60大寿,一再妥协,只想和,不想战。然而日本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迫切的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于是,日本是铁了心要拿大清朝开刀。果不其然,北洋水师伤亡近千,五艘战舰被击沉,清军战败,日本获胜。后来,李鸿章又代表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历史的耻辱面前,风萧萧兮,异常悲凉。之后,三个知识分子奔着同样的目标,选择了三种不同的道路,看看他们都是怎样来救国的。
正文
29岁的的孙中山,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咏志》
-----孙中山
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干坤扭过来。
孙中山
从这首《咏志》可以看出,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志向和气魄,是多么的高远和磅礴。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给李鸿章写了一封八千字的《上李傅相书》,书中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谓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但是,这封倾注了自己心血的书信,李鸿章却并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应,甚至,李鸿章到底看没看都是个未知数,也许,直接扔进垃圾桶里了。这让孙中山觉得,这是对他的极不尊重,既然这样,苦口婆心不行,那就直接来硬的,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创立共和。从此,孙中山就走向了革命的道路,通过武装暴动,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
孙中山首先来到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1895年,兴中会兼并了杨衢云的辅仁文社,在香港正式成立总会。与会者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
香港兴中会建立之后,孙中山积极筹划广州起义,孙中山任总指挥,杨衢云负责后勤供应和财政支持。后来,起义被告发,最终失败,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程奎光等英勇就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没有气馁,继续为革命奔走呼吁。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立国民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创立
之后,在同盟会的带领下,孙中山多次策划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很快,起义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席卷全国,武昌起义胜利。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帝颁布诏书退位,清朝灭亡。
武昌起义
孙中山先生靠着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不折不挠,最后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年李鸿章能仔细看看那封《上李傅相书》,并能积极回应,认真学习,说不定清朝不会这么快的灭亡,也许会出现另外一幅局面。但历史可以假设,不能改变,前进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
37岁的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图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谭嗣同
这是变法失败后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临刑前所发自肺腑的感慨。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谭嗣同对死亡毫无畏惧,这份慨然赴死的气魄,着实令人佩服,因此,他能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不在戊戌君子之列呢?大家来看看东窗事发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在哪就知道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双双逃到日本避难,终于活了下来。正所谓:杀身成仁。也正是因为谭嗣同等为了国家和理想赴死的决心和精神,才被世人称赞为“戊戌六君子”。
19世纪下半叶,清王朝面临着列强环伺,被瓜分的危局。清政府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已经被鸦片腐蚀的无精打采,手无缚鸡之力。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正在茁壮成长,但是,无论是政治经济,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是日本。19世纪后期,亚洲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然后迅速崛起,把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战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严重的伤害了中国政府和本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马关条约签订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批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新思想不断地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提出改革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史称维新派。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开始维新变法。
但是,这场维新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就遭到顽固派的直接扼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被杀害,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帝
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42岁的张謇选择了实业。
张謇,字季直,江苏人,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近代中国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样是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振兴本国的经济,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来与西方列强抗衡。这一观点,从经济出发,自立自强,毋庸置疑,是正确的。张謇弃政从商,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他认为:经济才是根本;重视重工业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主张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力争官方支持,发展民间资本,振兴实业,发展教育。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都是当时先进的发展眼光和策略,张謇也是近代非常著名的大实业家。
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水平,他的书法沉着厚重,书卷味浓郁,形成了特有的“张书”气象,代表作有《东奥山庄记》《望嫁楼联》等。
张謇书法
结语
无论是发动革命的孙中山,还是提倡变法的康有为,乃至发展实业的张謇,他们都在用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救国。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探讨救国自强的决心和胆识,值得我辈学习。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面前,发展和进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不断地摸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