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上海大学在中国革命的风雨中诞生,短短五年间,这座红色学府成了培养无数革命先锋的摇篮,众多上大师生带着坚定的理想,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谱写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的时代赞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日,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回响——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友寻访录》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上海大学名誉校董、李大钊之孙、“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果白之子邓伟志以及校方领导、新书编著者一起为秋白党支部、社会学院本科生代表及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代表赠送新书。



《百年回响——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友寻访录》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耿敬教授指导,并组织上大近百名师生对五十多位早期上海大学校友足迹进行寻访,采用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奔赴祖国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最终撰写而成。

书中的故事,既有革命战争年代上海大学的师生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动人事迹,也有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默默奉献、成果斐然的感人篇章。参与寻访的学生们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但他们的热情与执着,赋予了这段寻访独特的价值。

“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去了解100年前和他们同龄的年轻人当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寻访的初衷。”本书编著者耿敬介绍:“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始终把自己的人生目的、奋斗目标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缺乏的,所以通过寻访让当今的大学生能够真切了解他们所不知道的一批年轻人过去是怎样努力、牺牲、奋斗的过程。”


通过这些充满激情与执着的寻访故事,我们看到了百年前的青年们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也看到了当今上大学子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与担当。




发布会上,陈望道之孙陈晓帆、烈士周大根之子周到以及周大根之孙周亚南等寻访校友的后人也进行现场分享。“在这些青年学生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周期里面,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寻访百年前的一代人,我觉得会比简单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让他们更能体会到什么是传承,更好地理解、发扬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陈望道之孙陈晓帆说。


李宏塔先生表达了对上海大学师生守正传承的殷切希望。他高度评价了《百年回响——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友寻访录》一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并希望广大师生及校友们能够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挖掘好这段历史,编撰发布更多相关书籍,使之成为历史的辉煌记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