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福建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晋唐以来,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构筑了绚丽多姿的八闽本地文化。
来福建,感受八闽文化的魅力!
回望历史,从商贸之路到文化之路,写尽“海丝”旷世芳华;放眼未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福建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以大海般的胸怀和格局,赓续荣光、奋楫扬帆。
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漫步在泉州古城,红砖古厝随处可见,点缀其中的还有近代的“洋楼”、骑楼、番仔楼,这些近代泉州人下南洋带回的异域风情,融合了满城红砖红瓦,形成中西合并、内外交融的泉州气质。
文明的交融荟萃,在劈波斩浪的船队中传递、在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故事中延续。在福建,海洋文化可看、可听、可感知。人们可以从中领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肌理,并汲取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
海洋文化穿越时空,从区域走向全球,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福建的工艺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德化瓷器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享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盛誉。
在茶界,福建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存在,为茶而生,缕缕茶香氤氲着哲思与诗意,走向世界。
福州的脱胎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之一,是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1844年,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漆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传至世界各国,因其工艺精良、品种繁多、造型巧妙、色彩绚丽,海外人士极为赞叹。1898年以来,脱胎漆器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并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开始大宗出口,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声闻海内外,西方人称其为“东方黑宝石”。
而外来的文化如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印度教等,不仅留下历史的印记,也为福建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异域元素。可以说,福建海丝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福建人开拓海洋、驰骋海洋的辉煌史。
在东南沿海的莆田湄洲岛上,矗立着一群宏伟瑰丽的建筑群——妈祖祖庙,它们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妈祖宫殿群 ,是“妈祖信俗”的发祥地,是亿万妈祖敬仰者的心灵原乡。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3月,妈祖文化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湄洲妈祖祖庙也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妈祖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5月,全世界有3亿多妈祖敬仰者,近万座妈祖庙宇,分布在50个国家和地区,构成 “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这一文化现象。妈祖文化经过千年岁月,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
近年来,湄洲妈祖祖庙组织开展“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活动,成为跨越国界、跨越族群、跨越层级、跨越时空的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妈祖信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妈祖信俗”绘就了民心相通、民心交融的生动图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平是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富矿”,是朱子文化的学术高地,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可谓“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学思想的后期代表人物。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宋朝以后的历代朝廷尊奉为官学,其本人则被尊称为“朱子”。
朱子在不惑之年开始收徒办学,一生70余载,在闽北度过了62年的漫长岁月。在武夷山、建阳、政和、建瓯、延平等地,他亲自创办书院4所——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沧州精舍(即考亭书院),从事教学、著书的时间长达20多年。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池建设。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效法中原文化,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秦汉闽越古国文化。但随岁月流逝,闽越国文化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当前在福州寻觅闽越国文化,除了到博物馆之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寻觅闽越国文化遗踪呢?
冶山春秋园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闽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占地13.21公顷,是一个以春秋时期文化遗址——冶山命名的公园。冶山春秋园规划设计有3个功能片区,即遗址考古发掘区、冶山欧冶池核心保护区和遗址博物馆区,以充分展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内涵。
冶山又名泉山,从唐宋至民国,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纷对其挥毫泼墨,吟诗作赋、镌刻文字。轻抚摩崖题刻,入石三分的大字磅礴有力,从指尖传来时代的厚重感。来到仁寿堂(萨镇冰晚年故居),这种厚重感便转为敬畏之心。戎马生涯的萨镇冰一生扶贫济困,受百姓爱戴。故居内展出的文物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从摩崖题刻到戎马一生的萨镇冰故居,冶山俨然是一条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带你领略福州城关于闽越文化的千年风采。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三坊七巷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名人辈出、文脉昌盛,唐代以来逐渐成为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众多良吏、能工巧匠云集于此。
《榕城考古略》载,此地“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文儒坊因郑穆而得名。明清时期的三坊七巷,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清代康熙中叶开始,三坊七巷甚至形成了以坊名命名的诗歌流派——“光禄派”。“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近年来,三坊七巷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常态化闽剧、评话、伬唱等非遗表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积极引入特色商业、文化交流、民俗体验等业态,展现出新潮与旧史交相辉映的画面。
同时,通过VR、数字化展览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举办各种两岸交流活动,为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发挥作用。
风起扬帆,向海图强,瞄准海洋强省,福建势必劈波斩浪,闯出属于自己的蔚蓝海岸。欢迎来福建,共襄惊艳世界的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