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参与此次起义的林觉民被捕,在经历了种种酷刑之后,依然毫不屈服,最终慨然赴死。而他生前所留下来的两封遗书中,《与妻书》感动了无数人。就连强盗看到都忍不住感动落泪,不仅将其归还,还一路护送。
少年志向不同
187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便被过继给叔叔林孝颖抚养。林孝颖在当时颇有名气,和他来往的有不少名人。他对林觉民一直视如己出,对其教育更是格外重视,亲自教导他读书学习。
而林觉民也颇有天赋,在学习上一点就通,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他也必定能在科考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在衰败的边缘,官场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林觉民更是亲眼看见了西方列强的耀武扬威。
种种现象让他对科考做官这条路毫无兴趣,因为他的心里明白,这条路救不了国家。
1900年,13岁的林觉民参加童生考试,面对空白的试卷,他没有选择和其他人一样作答,而是在上面写下7个大字:少年不望万户侯。
看到林觉民对科考的排斥,林孝颖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而是将他带到了全闽大学堂,让他接受新思想。
在这所学堂中,林觉民第一次接触到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这无疑是在他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的思想又产生了新变化。
18岁那年,家里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他自此和17岁的陈意映结成伉俪。双方志趣相投,很是恩爱。对于林觉民的想法,陈意映总是全力支持。
他在家中办女学,陈意映积极加入,后来家中不少女眷纷纷参与。她们不仅从这里学习到文化知识,还接触到了新观念,不少人摒弃裹脚陋习,纷纷放脚。甚至有人后来考取了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将来会影响更多的人。
1907年,林觉民依依不舍的与妻子陈意映告别,踏上了前往日本留学的旅程。此时的他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趟日本之行,会对他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
投身革命
林觉民到达日本之后,便接触到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人物,并且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不久之后,他便加入了同盟会,遇见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了革命事业奔走。
而这件事他也从未隐瞒过陈意映,在寄回国内的信件中,林觉民将自己参加革命的事情和盘托出。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影响生死的事情,一旦被发现,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是陈意映却并没有因此极力劝阻对方,她或许不懂什么是革命,但是她能读懂丈夫隐藏在文字中的远大志向,也能明白对方的心,所以她选择了跟随与支持。
1911年的一天,远在日本留学的林觉民忽然敲响了家门,看到许久未见的丈夫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陈意映的心中满是欢喜。
可是丈夫这异常的行为也让她的心里感受到了隐隐的不安,直觉告诉她,林觉民这次回来肯定有大事要发生。
但是面对妻子和父亲的询问,林觉民却用放假的借口搪塞过去。
事实上,他这次从日本回来,完全是为了参加即将开始的广州起义,之所以回到福建,是为了召集更多的人参与。
林觉民本想把这件事情告诉妻子,但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他害怕这件事影响到对方,便没有说出口。
同年4月9日,林觉民带着召集来的20多人坐上了前往香港的船只,准备由香港进入广州。他和陈意映告别后,便登船离开了,殊不知这竟然会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起义失败后赴死
林觉民到达香港后,便开始想办法将所有参与起义的人送往广州,他在两地来回奔波,一心想着圆满完成起义。
4月24日的晚上,在香港的林觉民始终难以入睡,此时距离起义开始仅剩3天的时间,而他已经预料到了这场起义很可能迎来失败的结局。因为就在不久前,他们发现了起义的队伍中有内奸,因此只能临时调整计划。
想到此处,他提笔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遗书。他在《与妻书》中的一字一句对饱含对妻子的不舍与情谊,他的字越写越小,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奈何用来书写的手帕已经承载不了更多。
4月27日,起义准时开始,林觉民和一百多名青年冲向了两广总督署,可是这里早已经人去楼空,而带领清军前来镇压的李准已经赶到。在战斗中,林觉民受了伤,被敌人活捉。
然而面对敌人的审讯和酷刑,他一直没有屈服,反而慷慨陈词。对方见他是块硬骨头,最终决定处死他。
几天后,林觉民和其他几十位起义军在码头被残忍杀害,年仅24岁。
林觉民死亡的消息传来后,陈意映等人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捕,匆匆卖掉了房子,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暂时居住下来。
一段时间后,有人敲响了这里的房门,陈意映打开房门却没有见到人影,只看到地上放着一个包裹,里面装着的就是林觉民写下的两封诀别信。
陈意映看到《与妻书》后悲伤过度,生下了儿子林仲新。可是儿子的出生没能留住她,2年后,陈意映便追随林觉民而去。
结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局势非常严峻,为了保护这两封遗书,林仲新便想将它们带回老家好好安置。哪知道在半路上遇见强盗,对方抢走了他全身的财物不说,还拿走了这两封信。
林仲新只能苦苦请求对方将信还给自己,并且说明了信的来历。强盗听到他这样说,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看起了信,最终被林觉民信中的情感所打动。不仅放过了人,还一路护送他将信放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