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亥革命,所有人都知道,是武昌打响了第一枪。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武昌发动的兵变,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可能基本停留在纸面的记录上。有一位在武汉英国领事馆任职的英国人,却如同战地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场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起义。
斯坦利·怀亚特-史密斯(Stanley Wyatt-Smith,1887-1958)于1907年进入英国驻华领事机构任职。1909 年至 1913 年期间,他在汉口担任领事助理,之后还在其他几个中国城市任职。1938年至1942年他在马尼拉担任总领事。在 1943年至1944年担任火奴鲁鲁(檀香山)总领事,之后退休。
他在1911年10 月拍摄的老照片(有些可能是购买的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武昌起义的清军和起义军的场景,这些照片最直观地展现了武昌起义整个过程,士兵的装备、军容以及当时的战斗场景,可以说是记录辛亥革命最珍贵的视觉资料。
从今天开始,大观日知录分几期陆续分享这部分照片资料。
被捕的杨洪胜。
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预定起义之日, 彭楚藩、刘复基等正在武昌小朝街指挥部部署起义时,突遭到清宪兵、巡警包围,彭楚藩、刘复基等 40 多人被捕。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杨洪胜也因运送弹药被捕。彭、刘、杨分别被押解到湖广总督署大厅审讯,在当晚的刑讯中,三人没有透露半点起义消息。10月10日凌晨,三人被斩首,血洒督署辕门。
被处决的彭楚藩、刘复基。
为了纪念辛亥首义三烈士,民国时在三烈士就义之处树了纪念碑,修建了 “三烈士亭”,还将三烈士遗像供入 “辛亥革命首义烈士祠”,并把武昌阅马场往西的一条马路命名为 “彭刘杨路”。
补捕的革命者。众人围观,最前方的戴帽者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被焚毁的湖广总督衙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打开中和门,接应驻扎在城外起义的南湖炮队进城,炮队迅速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和蛇山山顶架炮向湖广总督署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湖广总督衙门被起义军的炮火摧毁。
由革命者守卫的汉阳城门。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原湖北谘议局大楼。
湖北谘议局大楼于1910年建成,是一幢典型的西方议会大厦式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建筑通体红墙红瓦,因此被称为 “红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11日,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并宣布湖北独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可以看到十八星旗帜。此处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从江面上看黄鹤楼。最左侧的塔为元代胜像宝塔,武汉市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
武昌蛇山上的炮台。
汉口外滩附近的清军舰艇。在起义军炮轰总督衙门时,湖广总督瑞澂惊慌失措,凿开后墙,率少数亲随趁乱逃出武昌城,直奔停泊在汉口江面上的 “楚豫” 号军舰。
黎元洪。10 月11日,起义军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起义军经过武昌城中一片废墟。
武昌革命军。可以看到,革命军已经剪掉辫子,而旁边的围观民众还留着长辫子。辛亥革命的一大特色就是废除了辫子,理发师们接连许多天都忙着给革命党人剪辫子。
革命军士兵。
革命军在武昌招募新兵。
新兵训练。
革命军从刘家庙向大智门撤退。
1911年10月27日,清军炮兵对汉口进行轰炸,之后起义军从刘家庙向大智门撤退,此次轰炸造成了五百多名军民伤亡。
革命军渡江。一艘蒸汽拖船正在拖着运兵船。
革命军从武昌渡江在汉口登陆。
革命军汉口登陆时的场景。
革命军沿着铁轨行进。一部分士兵似乎是刚招募来的,还没有穿统一的军装。
在铁路路堤上的士兵和民众。
铁路路堤的炮车,还做了伪装。
行进中的革命军。
部分清军倒戈加入革命军。
革命军和支持革命军的民众在铁路路堤上。原图标注为“Kilometre Ten Railway Station”。这里可能指的是汉阳十里铺车站。武昌起义爆发时,身为清政府海军上将的萨镇冰,受命率舰队前来应对局势。在十里铺附近的江面上,萨镇冰下令开火。清军和革命军在此激战。
十里铺附近正在扎营的革命军。
十里铺附近的革命军,照片中还能看到野战炮。
十里铺附近的革命军营地,帐篷是从清军手中缴获的。
革命军营地,空地上正在生火做饭。
十里铺附近的革命军营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