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吐蕃见大唐内乱,立即举兵东进,不断蚕食鲸吞唐之西北领土,更严重的是,在广德元年十月,吐蕃一度攻入长安,将唐代宗逼走陕州。此后,吐蕃只要缺钱缺粮就威逼京畿,劫掠财物和人口,迫使朝廷不得不调集精锐部队驻防关中。

大历十四年五月,37岁的唐德宗李适继位,下诏命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入京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张延赏为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当年十月吐蕃南诏进犯剑南。太子宾客李晟率四千神策军在蜀中击退吐蕃与南诏联军。而后在蜀中的宴会上,李晟对张延赏麾下一个叫高洪的营妓一见钟情,班师之际,李晟把高洪随军带回。哪知道,这个营妓是张延赏的禁脔,得知消息后,派人将李晟拦下,强行将高洪夺了回去。两人因此结下过结。



刚刚登基的唐德宗上位后,就意图削藩,重现大唐盛世,为此唐德宗开始与吐蕃和谈,为的就是安抚突破,因为一旦西北局势稳定,唐军就可以集中军事力量讨伐藩镇。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以韦伦为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到逻些(拉萨)面见吐蕃国主赤松德赞谈判。

在建中四年,大唐陇右节度使张镒、鸿胪卿崔汉衡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会盟于清水(今天天水)。以大唐让出河西陇右多地后,双方厘定边界,结为盟国,两国的地位是平等的。



可清水之盟三个月后,也就是建中四年十月,唐德宗突逢泾原兵变,仓促之下唐德宗逃往奉天避难,而叛军尾随而来围城强攻,唐德宗这个时候求救无门,真的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而吐蕃听说此事后,主动请求出兵助唐平叛。困在奉天城唐德宗病急乱投医,赶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当即表示,只要吐蕃出兵平叛,一旦成功,就将伊西、北庭之地赠予吐蕃。

但此时吐蕃大相尚结赞却以唐军主帅李怀光未在请兵制书上签字为由,迟迟不肯发兵。实际上就是看看,到底是叛军能胜还是唐军能胜,不肯轻易站队,直到兴元元年三月,李怀光造反失败暴逃回河中,唐军已完成对长安城的包围,朱泚孤立无援,唐军胜利在望之际,尚结赞这才派将军论莽罗依率两万偏师,随崔汉衡入唐。由于双方缺乏互信,吐蕃入唐后作战并不积极。入境后,就在武亭打了一场胜仗就以军中爆发瘟疫为由退兵,而且一路大肆抢掠。



而泾卒之乱时,唐德宗避难梁州,缺衣少食,张延赏从蜀地源源不断地运送钱粮布帛,唐德宗因此十分高兴,回到长安后,唐德宗征张延赏入朝,拟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得知消息,李晟极力反对。由于李晟克复长安立了大功,唐德宗不好不给他面子,只好改授张延赏为尚书左仆射。得知因李晟没有让他当上宰相,张延赏也非常愤恨,旧恨未除又添新仇。

兴元元年五月,吐蕃得知长安收复,就派来使者,要求朝廷兑现承诺,召伊西、北庭两镇节度使郭昕、李元忠退出,并索要两镇。回到长安后,唐德宗召众臣商议对策,李泌坚决反对,朝臣都赞同李泌意见,吐蕃出兵期间,首鼠两端,劫掠地方。现在大唐公然割地,大唐威仪何在,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拒绝吐蕃所请。



二年后,吐蕃以唐不履约为由,大举进攻泾、陇、邠、宁诸州,逼近京畿,一时间京师戒严,朝野纷传唐德宗又跑了,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不得不天天上朝稳定人心。随后,唐德宗急令浑瑊、骆元光率一万八千人进屯咸阳抵御吐蕃。

这个时候,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西平郡王李晟主动请缨,领兵反击吐蕃的侵犯,为防止吐蕃深入关中腹地,李晟令大将王佖率三千精锐伏兵汧城。李晟预料很准,不久后,吐蕃军果然开进汧城,王佖依李晟所言,率精锐突然发动袭击,吐蕃军大乱,死伤无数,大相尚结赞被打得措手不及,化装成士兵逃走。



遭遇败绩,尚结赞召集众将总结失利原因,一个谋士就说:“今日唐军不过是依靠李晟、马燧、浑瑊三将,这三人虽然智勇兼备,万人难敌之辈,所以只能智取”。这个谋士又说,今天的大唐天子不是昔日天可汗,完全就是昏庸之主,我有一策,可以一计去三将,尚结赞大喜道:“此计若成,我会赐给你最肥美的草场和羊群”。

贞元二年九月,尚结赞再次进攻陇州,按照以往惯例,吐蕃军无论攻占哪个地区必纵兵大掠。然而这次却恰恰相反,尚结赞率军直抵城下后,反而派人给城中送信,意思是我们应西平郡王李晟邀请而来,你们应该提供军需,陇州守军自然不信,而且加强军备,可此时的吐蕃军毫不设防、在城下放马扎营,直到第二天才缓缓退走。吐蕃在前线的奇怪举动,很快便被人飞书告到朝廷。



张延赏得知消息之后,便联合李晟之婿、工部侍郎张彧向多疑的唐德宗告状,说李晟为久典兵权、邀功自重,暗通吐蕃,威胁朝廷。身在前线的李晟也很快得知张延赏等人正在朝中诬告陷害他,他深知唐德宗生性多疑,为保全大局,他先是将家眷子弟悉数送回长安。

贞元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李晟自前线赶回到京师,以脚疾请辞节度使职。为安抚李晟,唐德宗令宰相韩滉调解李、张二人关系,韩滉在自己的私宅摆下宴席,张延赏与李晟虽然不愿意,但皇帝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二人又磕头拜了把子,结为兄弟,李晟趁机为其子向张延赏女儿求婚,但张延赏回绝了李晟的联姻请求,并筹谋夺其兵权,李晟心中忧惧不安。



得知李晟回京,尚结赞率主力深入关中掳掠侵扰,粮草辎重都放在摧砂堡(宁夏固原),当年十月,李晟又风尘仆仆地赶赴前线,让王佖将五千步骑,长途奔袭摧砂堡突,唐军击败了二万多守寨吐蕃军,拔堡寨,火焚摧砂堡,吐蕃几年囤积下来的辎重都被唐军举火焚之。尚结赞得报只能北走回援。

次月,吐蕃又攻下盐、夏、银、麟四州。在攻取盐夏二州时,盐州刺史杜彦光、夏州刺史托跋乾晖都率众出逃。尚结赞不费一兵一卒即据有二州,此时已经到了深冬,天寒地冻,由于后勤基地被烧,尚结赞只能在四州留有少量驻军,带领主力部队退守鸣沙,而唐军则步步紧逼过来,唐德宗令李晟、马燧、浑瑊各率大军,向鸣沙推进。尚结赞为争取时间,遣使向唐求和,构陷计划正式展开。



尚结赞决定从马燧下手,因为李晟、浑瑊生性机警刚强,常年与吐蕃对战,不易说服。马燧却出身范阳,不熟悉西部边情,尚结赞派人与马燧求和。意思就是,吐蕃愿与唐重修清水之盟,归还侵占的土地城池与人口。为表诚意,吐蕃使者相继撤兵,立功心切的马燧,立即向朝廷报告并建议与吐蕃议和。

马燧奏章提交后,立即遭到李晟、韩游瑰两将的反对,宰相韩滉也不愿讲和,并说现在四州可复,河、湟二十馀州就在眼前了,为什么要讲和,但马燧认为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何苦还要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于是他与吐蕃使者论颊热一同入朝,当面启奏修盟讲和之利。恰好主战的宰相韩滉在去世,主和的宰相张延赏开始主政。张延赏为反对李晟,一味地支持马燧意见。



当时,吐蕃与回纥为争西域反目成仇,张延赏建议与吐蕃结盟北击回纥,两虏相斗,朝廷坐收渔翁之利。张延赏与马燧的说辞,正合唐德宗的意思,下定决心要与吐蕃讲和。张延赏怕李晟反对,就让唐德宗诏李晟入朝罢其兵权,于是唐德宗让都虞候邢君牙为凤翔尹、团练使,代行兵权,李晟入长安任太尉、中书令。

贞元三年三月,尚结赞趁马燧不在军中,唐军闭垒不战之机,带领吐蕃军安全撤走,唐德宗派浑瑊与吐蕃盟于清水,要求尚结赞尽快归还盐、夏二州。浑瑊从长安出发之际,李晟找到他,反复劝诫,让他对会盟之事不可掉以轻心,务必严加防范。张延赏听说后,便向唐德宗告状说:“李晟不欲唐蕃盟好之成,故戒瑊以严备。”唐德宗认为有道理,便亲自召见浑瑊,反复强调,对吐蕃要推诚以待,“勿自为猜贰以阻虏情”。



双方定于五月十九日修盟。根据朝廷部署,尚结赞与浑瑊约定,会盟当日,两人各率三千甲士,唐军列阵坛东,吐蕃列阵坛西;四百名穿常服的战士,会盟开始前,尚结赞又提议说,双方各派数十名游骑兵到对方阵营中穿行监视,以防万一,浑瑊对吐蕃提议,皆一一应允,然而,吐蕃提前在坛西埋伏了数万精锐骑兵。

到了约定时间,浑瑊等人也不等游骑兵回来报告,便纷纷进入提前搭好的野营大帐,更换修盟所需的易礼服。吐蕃骑兵突然杀到、浑瑊大惊失色,拔腿就从帐篷后门跑出,匆忙中找到了一匹马,立即翻身上马。一口气跑了十多里地的唐军主将骆元光大营。



吐蕃大军掩杀过来,毫无防备的唐军将卒一散而逃,拼命向东跑。吐蕃纵兵追击,或杀或擒,一会儿便杀死者数百人,活捉了上千人,随后便收兵退回。浑瑊与骆元光收拾败退回来的散卒,一边警戒,一边撤退回到了奉天。

五月十九日当天,浑然不知的唐德宗上朝,高兴地对诸位宰相说:“今日和戎息兵,社稷之福。”马燧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柳浑却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李晟也说:“诚如浑言。”唐德宗被两位大臣当面回怼,非常生气,大家不欢而散。



当天夜里,浑瑊八百里加急从前线传回消息:“吐蕃背信劫盟,大兵已逼近军镇。”唐德宗大吃一惊,仓皇间准备再次出城避难,在大臣们的苦苦劝谏下,才没成行。

唐德宗派中使王子恒持诏书去见尚结赞,但吐蕃拒绝接见。丢了大人的唐德宗马上对马燧又怨恨起来,朝中大臣们也都私下里耻笑马燧,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六月初五,唐德宗把所有有怨气都撒在了马燧身上,将其实权军职悉数免去。张延赏因力挺马燧,坚持主和,也受到朝野内外的一致指责,一个月后便在羞愧与恐惧中离开了人世。



至此,尚结赞巧妙地以修盟为诱饵,利用唐朝廷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唐德宗狐疑成性的缺点,成功地将李晟、马燧夺了兵权,又险些活捉浑瑊,可谓是一箭三雕,令唐朝廷颜面扫地,几乎威信尽失。而这一切都是唐德宗无能造成的,与三将没有任何关系。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