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刘伯温,众所周知,他是如神仙般的预言家。
尤其是他的预言奇书《烧饼歌》、《救劫碑文》、《金陵塔碑文》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刘伯温之才不仅仅局限于预言,他的谋略可比诸葛亮,他的预言可媲美李淳风、袁天罡,还有他的诗词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他众多诗作中,有2首最富哲理,读之令人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刘伯温《绝句·人生无百岁》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今已不可考。但从字里行间的感慨可以看出,应该是刘伯温的中晚年时期作品。
由此,关于这首诗背后蕴含的哲理,也只有年过40步入中年的人士,最是感触颇深。
全诗朴实无华,也没有引经据典,但就是这近乎白描的20个字,却充满着独特的韵味和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这里的“百岁”,不是确数,是用来形容人生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便一生无灾,也不能活到一百岁;可即便活到一百岁,又能怎么样呢?他用反问的手法,引人深思,并且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古往今来的多少英雄豪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已化为尘土,融归山河。尘归尘,土归土,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启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时间和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便有的人长寿,能活到一百岁,其实也没啥意义。与亘古不变的山河相比,都卑微且短暂。
由此,我们在奋斗的征途中,尽力即可,没必要玩命,不值得;还有与人冲突,也没必要过分计较,让他一点又何妨?对于过分的追名逐利更是没必要,最终都要归于尘土。
刘伯温点化朱元璋
第二首诗,是流传于民间故事里的一首诗。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文成县)人。他自幼聪慧、天赋极高,29岁就考中进士。
当时正值元末,刘伯温考中进士后入仕为官,为元朝官员。可当时官场腐败、官府奢靡,后刘伯温又遭小人陷害被降了官职,一气之下他辞官回乡隐居。
回乡隐居后,他开始学习和研究风水学。公元1360年,小有成就的朱元璋在名士推荐下,两次拜谒刘伯温后,才请得刘伯温出山,助其夺得天下建立大明。
朱元璋一生清明,反对贪腐,颇有政绩。可是到了晚年,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能够稳妥的承接给子孙,开始大肆杀伐当年一起助其得天下的功臣。
其中包括刘伯温。
刘伯温眼见朱元璋杀红了眼,聪明的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假死”来逃避朱元璋的追捕。
他先是辞官,回到老家青田,让家人给他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他不仅要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已经离世,也要让朱元璋知道他已经入土为安,不要追究了。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这样的一场“假葬礼”肯定瞒不过朱元璋,为此他还特意在村口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用来警示朱元璋: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正如刘伯温所料,对于他的“假死”,朱元璋并不相信。在他出殡的当天,朱元璋化妆成一个普通的旅行者,悄悄地潜入了刘伯温的老家。
朱元璋本欲看看刘伯温是否真的死了,可是当他看到村口刘伯温留的那首诗后,顿然感悟。久久地凝视了一会,便自行离开了。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刘伯温以“大千世界”借指“大明江山”,“正茫茫”代指“正忙忙”。大明江山还有着很多事等着君王去挥毫纵横呢,何必要揪着一位远离朝堂的山野村夫不放呢?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刘伯温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典故来点化朱元璋:要想江山稳固,一定要“得道”,并不是一味的杀伐。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大明也不能违逆。
这首诗看似是写给朱元璋、点化朱元璋的,其实对我们每个人也很适用:
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集中精力干有意义的事,不要浪费在抖音和刷剧上;另外,干的事和谋的事,一定要“得道”,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否者将一败涂地。
读者们,关于“刘伯温的2首哲理诗”,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