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汤发周先生说吴昌硕在真、草、篆、隶中造诣最深的莫过于篆书,行草次之。由于吴昌硕几乎每画必题,这就弥补了行草书作品相对较少的问题,是研究吴昌硕行草书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资料。



▲吴昌硕48岁作品《行草书诗稿》·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经研究得知,吴昌硕早期的行书是在写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品三仁兄札》因属信札,故书写随意,明快自然。作于四十八岁的《行草书诗稿》(图九八)和作于五十多岁的《论石鼓》属书法作品,虽较前者收敛,但明显存有钟繇遗韵。



▲吴昌硕60岁左右作品《 行草书七言律诗》·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然而到他六十岁左右时,已将篆书注入行书之中,中锋运笔,雄健浑厚,得乱头粗服,天籁自鸣的真率之趣,如六十五岁作的《行书论临石鼓文》(图一〇○)和作于六十岁左右的《行草书七言律诗扇》(图九九)。



▲吴昌硕60岁左右作品《 行书论临石鼓文》·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晚年的行书更是老笔纷披,生辣苍劲,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如七十一岁作的《行草书七言绝句》(图一〇一)、七十七岁作的《行草书五言律诗》(图一〇二)七十九岁作的《行书多事七言对联》(图一〇三)、八十岁作的《行书七言律诗》(图一〇四)、八十一岁作的《行书五言律诗》(图一○五)等。




迄今为止,吴昌硕最早的草书见于三十六岁作的《疏梅》的题字,从中不仅看出他那时的草书已具王铎风范,并且功力很深。其中的代表作要属约作于四十岁左右的《草书五言律诗》,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根据目前掌握资料证实,吴昌硕所说“强抱篆籀作狂草”,就是指中、晚年草书而言。他六十三岁作的《行草书独鹤七言对联》中“独鹤”、“鲤腾”(图一〇七):七十五岁作的《行书五言律诗》中“餐”、“想”:八十三岁作的《行书五言律诗》中“旧”、“鹤”、“尘”等字虽系草书,但已将篆法融。




吴昌硕中年时不仅将篆法融于行草书之中,而且常将篆字植于行草书之内。他四十六岁作的《延年》题字为行草书,但夹有篆书“驱”、“吾”、“黄”:在五十六岁作的《兰》的题字为行草书,但夹有篆书“素”:
同年所作《荷叶生凉》的题字为行草书,但夹有篆书“长”:在六十三岁作的《行草书独鹤七言对联》(图〇七)虽系行草书,但在上、下联中出现篆书“事舞”、“赤”、“有”。此联集行、草、于一体,实为罕见,生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后来的齐白石也有此种写法。




关于吴昌硕草书的师承一事,这今为止未见吴昌硕本人讲到草书学王铎及米芾,之所以有师承王铎一说,是因为他的草书风格与王铎相近。虽未见吴昌顾有草书学王铎之语,却见吴昌硕“草书喜学杨风子”之句。杨风子即杨凝式,五代人,字景度,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历仕梁、唐、晋、汉、周,官至太子太保,楷法精绝,尤工颠草。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还言》中评其草书系“脱胎怀素,虽极纵横,而不伤雅道”杨凝式传世草书有《神仙起居法》等。吴昌硕说“草书喜学杨风子”,到底学了杨风子的哪些作品,目前尚不得而知。仅就所见吴昌硕的草书作品来分析,与杨凝式的草书存有不同之处(图一O六)吴昌硕中、晚年的行、草书已是“酿蜜而不见花”,很难辨认出自哪家法乳,自成一派,身成一统。对此沙孟海曾说:“行草书纯任自然,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此法也自先生开之,先生以前似尚未见专门名家。”从此以后,趋者如流,便成宗派,齐白石等人的行书均受其影响。(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