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苦劝保重身体无果,湖南25岁女子给父亲举办线上赛博“葬礼”)
170厘米的身高,超200斤的体重,烟酒槟榔大鱼大肉不离手……湖南25岁女子小石的父亲刚年过五旬,基础疾病写满了体检诊断书整整三行。
子女的好言相劝、动之以情在父亲的绝对固执面前统统失效。
反复拉锯后,小石决定下剂猛药:她在家庭群里给父亲老陈提前办了个“葬礼”。
AI写悼词算法预估寿命
“老陈以53岁的年龄诀别了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怀念。”
“2028年4月5日,他生日的这一天,老陈因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的并发症,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充满智慧和温暖的眼睛。”
先是标准悼文,再是僧人道士进场做法,接着孝女孝子进场戴孝,最后瞻仰遗容、守灵出殡……流程几乎一个不落。近日,在和父母弟弟的4人家族群里,小石突然主持了一个“葬礼”。“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在我家,规劝我爸保重身体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无解话题。”
答应戒烟戒酒又故态复萌,屡教不改的油腻饮食让女儿的情绪无法平静。“有天下班后,听到我妈吐槽,说我爸大晚上又吃烧鹅配白酒!”小石气不打一处来,常规劝说早已解决不了问题。她立刻开始着手准备线上“葬礼”。
小石是湖南人,在杭州从事程序员的工作。“赛博”二字,被她用来形容这场旨在“以毒攻毒”的举动。
在百度词条里,“赛博”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舵手,现代词义泛指电脑仿生、人工智能等领域。在赛博文化中,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小石说,群里的悼文是她输入父亲的基本信息由AI生成。去世时间之所以这么具体,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是她把父亲日常行为饮食习惯带入了一个寿命计算公式,由大数据算法得出来的结果。“比如,公式提供的数据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平均每吸一只烟折寿13.8分钟,1包烟折寿4.6小时。”
而“葬礼”的流程,像僧人做法,就由“敲木鱼”的表情包代替;“戴孝”的表演嘉宾,是家里的宠物犬一条金毛狗,头戴两条卫生纸出演。
在每个流程之间的间隙,老陈都会插上来回复“少来咒我”“我碍你事儿了”。
“我父亲其实是个温和的人,几乎不对孩子发脾气。”但一场“葬礼”打破父慈女孝的平静。围绕保重身体的话题,小石清楚,她似乎发泄出了一场长达10年,和父亲沟通无效的憋屈。
小石在家人群里给父亲举办“葬礼”。受访者供图
妈妈弟弟点赞支持“葬礼”
小石说,父亲在5年前体重就突破了220斤,爱抽烟喝酒吃槟榔,患有尿隐血、肾结石、脂肪肝、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我爷爷是胃癌加糖尿病并发,55岁去世的,奶奶也是肝癌,在49岁去世。不长寿的基因配上我爸的生活习惯,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很担忧他的身体。”女儿对父亲的关心,小石母亲、50岁的石女士这么多年也看在眼里。“她考上大学那年,就专门让她爸爸签下保证书,保证以后减少饮酒量,每天不超过二两;保证每天的运动量,要遛狗半小时。”
令母女俩没想到的是,保证书签得好好的,没过多久老陈就开始变卦。小石举了个例子:“我放寒假的时候,我们家狗的体重都维持得很好,80斤。我一去上学,狗跟着我爸吃肥肉,最胖的时候,胖到了108斤。”
两年后,小石的弟弟考上大学。和姐姐一样,弟弟同样的保证书同样没有效果:被父亲信誓旦旦地签下,又不出意料地被违背。
“我有烟敏症,在我有记忆里,我爸抽烟屡戒不掉。”小石的弟弟透露,不久之前老爸的朋友因为口腔癌去世,这让他突然戒掉了槟榔。“看来是死亡带来的触动最大,我支持姐姐。”
在群里看到女儿给准备的“葬礼”,母亲石女士第一时间表示声援。“老办法全部失效,用用新奇的招不也挺好?”
今年1月初,小石将这段经历分享在了社交平台,掀起了网友们热烈的讨论。“我爸脑梗7次,出院照样抽烟喝酒,谁说都不听,真的气人”“我爸也是糖尿病,劝了20年,油盐不进。都是成年人,这是他自己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作为子女我们只能过好自己的人生”。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不少网友对小石的做法表示了理解,也有人表示“方法值得商榷”。
小石的父亲拒绝了记者采访,不过小石向记者转达了父亲的原话:“我知道女儿是为我好,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好。我就爱好点吃。”
历经完“葬礼”,老陈的生活依然我行我素。
父亲老陈在群里表示了反对。 受访者供图
专家:规劝方式激进弊大于利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不当行为习惯常让儿女们深感无奈,儿女们甚至会采取稍显极端的方式进行规劝。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心理咨询学家陈志林认为,这种做法往往弊大于利。
“从家庭心理学视角看,以清晰、尊重与理解为基石的有效沟通,才能促进问题解决。”陈志林表示,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是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任一成员行为都会影响全局,极端方式虽饱含女儿对父亲健康的焦虑与无助,却因过于激烈,掩盖了关心的本质,让父亲难以感受到爱。一旦抵触情绪,关闭沟通大门,事情会更加棘手。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专家周小燕则表示,小石的家庭关系应该是比较和谐融洽的。“葬礼”有母亲和弟弟的支持,其父虽然愤怒,但最严厉的反击也就是一句“滚”,然后摆烂躺平。这一幕,在关系紧张的家庭中不易出现。
周小燕谈到,心理学认为,一个行为主要对谁造成影响,就是谁的课题。“小石父亲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影响的是他自己。用这个标准来看,这显然是父亲的课题。他自己都没有迫切意愿改变,女儿作为旁人,很难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周小燕建议,这种情况下,女儿学会自行和解,双方换位体谅,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同时,针对烟酒难戒的问题,陈志林认为,许多人屡戒不掉,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原因。
他谈到,身体层面上说,长期抽烟喝酒,会让身体对尼古丁、酒精产生依赖,一旦停止,戒断反应带来的焦虑、烦躁等不适,让人难以坚持。心理层面,抽烟喝酒与特定情境、情绪紧密相连,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形成“能缓解压力、带来愉悦”的心理暗示。
对此,他建议,想要成功戒烟戒酒,可尝试以下方法:制定渐进式计划,把目标细化,逐步减少抽烟喝酒的量与频率,减轻戒断反应。寻找替代行为,当冲动来袭,通过嚼口香糖、运动、深呼吸等转移注意力。同时,建立支持系统也必不可少,家人、朋友的监督鼓励、分享经验心得、获取情感支持,都有助于提升戒烟戒酒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