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组建的这个机构,迎来新一轮改革!)
“我们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比作一辆马车,车轴强大,才能更好带动两个轮子转起来。”
12月4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长三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长三办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如此比喻。
2018年1月底,由上海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长三办在上海正式设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常设机构。
长三办可能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官方机构。来自上海、安徽、浙江、江苏的20多位干部,不再是原单位的科长、处长、局长,没有职级高低,跨越行政区划,共同成为长三角的“店小二”。
那时,记者探访长三办后,在稿件中写下感慨:“这里不像传统的政府办公室,倒像一家准备IPO、热火朝天的创业公司。”
协调各方意见,编制行动方案,跟踪项目落实,经过几年运行,长三办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座谈会期间,审议通过长三办职能建设方案,“两个轮子”的形态和方向进一步得到明确——其中一个轮子,是17个专题合作组;另一个轮子,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重点区域。
方案重点关注强化长三办的职责定位、强化力量配置、强化运行管理和强化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两个轮子”共同承担好新时期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任务。
张忠伟说:“要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必须要在工作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既包括政府方面的,也包括市场方面的,我们称之为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和双向赋能。”
从方案内容看,围绕长三办高效运转枢纽的目标定位,突出抓谋划、抓统筹、抓协调、抓落实的职能,明确了具体履职方式。
长三办内部细化了工作组的设置,共设置三个工作组。
综合组主要负责重要规划计划和方案的编制,以及重点合作事项的协调调度;
专题协调组主要负责联系三省一市相应的专题合作组,比如生态环境合作组、交通合作组、科技创新合作组,做好跟踪推进、专题协调和督促检查,推进重点领域联动。
重点区域工作组主要负责沟通协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G60科创走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这些跨区域的组团,能让板块实现更好的联动。
其中,相较以往,专题合作组新增设两个组。一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题合作组,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国土空间的保护,关注三条红线无缝衔接。二是数据专题合作组,着眼于促进数据要素跨区域流动。
目前,长三办专题合作组一共17个,长三角一体化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比如,今年11月30日,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组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上海举行,沪苏浙皖数据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工作备忘录,三省一市将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以重大项目齐推共进、重大平台共建共享、重点产业协同发展、高端人才共同培育为抓手,加强区域内数字化建设工作。
同时,长三办同样致力于从市场角度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市场化组织的积极性,更好撬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新闻延长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在12月4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年来,三省一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展有关情况。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鸣,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年来,三省一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战略思维、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紧围绕“四个统筹”和“五项任务”,制定实施第三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合力推进18项长三角重点合作事项,加快实施10项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专项行动,奋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从总量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
从质量看,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第九,首次跻身前十。这些成效体现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韧性活力和“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责任担当。
一是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加强。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第三批41项需求任务清单已对外发布,组建了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6441台(套),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联合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在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二是聚焦一体化发展制度保障,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有序推进。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今年还创新推出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70亿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80%,全长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年底具备通车运营条件,上海至湖州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连接起虹桥国际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之间的机场联络线今年也将投入运营,线路全长68.6公里,“两场”联通最快只用40分钟,极大缩短了长三角节点城市时空距离。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加快构建,年度新建公共充电桩超12万个,车桩比达1.55,提前完成年度1.9以内的目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今年新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立法法》修订以来国内首个综合性、跨省域、创制性立法项目。华为研发中心建成投用,西岑科创中心、水乡客厅、沪苏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
三是聚焦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
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启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实施,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800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成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联合发布实施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推动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协同推出30多项具体举措;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标准,已累计联合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27项。
四是聚焦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跨省域绿道建设标准《区域绿道贯通标准》,协同推进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预计2025年初步实现长三角长江干流生态廊道省级贯通。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今年1-10月,长三角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较2018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同期的42微克/立方米大幅降低。探索开展区域臭氧污染联合应对,共同开展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实现联合河湖长全覆盖,实施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制度。着力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安徽广德四地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全国碳交易市场平稳运行,截至10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4.9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297亿元。
五是聚焦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一体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点。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能源互济互助能力。沪苏天然气联络线、沪浙天然气联络线二期建成投产,提升省间天然气输配能力30亿方/年以上。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启动。
下一步,将继续项目化、清单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是推动落实长三角地区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统分结合、压茬推进,切实把165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二是扎实推进18项长三角重点合作事项,尤其是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五五”思路谋划,争取谋划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制度,加快区域一体化新探索。
三省一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抓任务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开拓进取,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