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

一种情怀,一种梦想。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重温《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闲敲棋子,静听碑》。

被春日眷顾的莘庄公园,目之所及尽是姹紫嫣红、岸柳青青,伴着和煦的微风漫步此间,怎一个惬意了得。沿着河岸步行,不多久,就能看见原来杜行鹤坡里朋寿园(今浦江镇群益村鹤坡塘)里的那块朋寿园钱福诗碑,如今正静静地立在这园内的东南一角。


朋寿园钱福诗碑 张义山 摄

相比于前园的熙熙攘攘,此处要清净许多。偶有二三感兴趣的游人在此驻足欣赏、细细交谈,但仔细听来就会发现,能说出其个中门道者寥寥。就连对于常在园内闲逛的老人们来说,“河边石马旁的那块石碑”,可能也要比朋寿园钱福诗碑的名字更为响亮直白。是的,相比于春日“樱吹雪”“柳扶风”的柔美,一块字迹漫滤的石碑实在是不起眼,尽管它背后大有来头。

提及朋寿园钱福诗碑,始终绕不开三个人:谈伦、李孜省和钱福。话说明宪宗成化年间,官至工部右侍郎的谈伦因深得皇帝赏识而得罪了朝中红人李孜省,李孜省向皇帝屡进谗言,最终谈伦被罢黜,从此远离官场,寄情乡野。然而李孜省倒台后,许多文人都相继回归,谈伦却依旧在自己家的朋寿园中过着归隐生活。为赞颂谈公“不附权贵,亮节清风”的品行,明弘治年状元钱福在谈伦私家花园即“朋寿园”中一块约2吨重,呈不规则椭圆形状的寿山石上留下了十三行草书并序,这也是上海地区记载最早的观赏石。因年代久远,其正面的花纹与字迹早已模糊不清;诗碑背面微有皱纹,就像是风吹皱一池春水,荡开的点点涟漪;又形似鱼儿跃出了湖面,露出的一片背脊。只有在恰当的角度下,凑近才能隐约见得钱福当年留下的字迹。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块诗碑,“一波三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冬,陈行人秦锡田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朋寿废园,因不忍此碑被淹没在淤泥下,便自掏腰包二十金,请石工将其竖起。而后这块诗碑还曾倒过一次,直至1985年被移立到上海县文化馆。2001年,又被迁移至莘庄公园,在这个闵行区市民的大花园中被更多人欣赏。

距离诗碑不远处有一长廊,常年有老人在此下棋,安享晚年生活。此时,一位长者正敲着手中的棋子思忖,一盘终了便换上下一位。他抽身出来,背着手绕着这石碑走了几圈,还时常忍不住抬起手摸摸,好似在辨认字迹,直到同伴呼唤。

私以为,将文字与图画刻在石头上是一种低调而内敛的“浪漫”。它比纸张更长久,比竹简更深厚,以至于多年之后故人已去,而他人还能通过石碑上的寥寥数笔,或探究或想象其中过往,做一场真假难辨的梦。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徐静冉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七(8)班 陈王悦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