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

一种情怀,一种梦想。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重温《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乔木亦成荫》。

走过马桥镇东街,穿过狭窄的弄堂,驻足于显眼的黄色围墙外,偌大的树冠映入眼帘。这便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古银杏,它日日矗立于此,任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银杏 桑炯华 摄

不绝于耳的诵经声中,抬头便见额匾上赫然写着“万寿庵”三个大字。据庵中一块由住持僧明性所立的石碑《万通庵募田碑记》记载,此庵始建于元代,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因在马桥镇东街故俗称“东庵”。听庵中一位近90岁的老师太常隆说,此庵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但确切年代已不可考。

万寿庵的所在之地曾是河道交错,商旅过往之地。在立碑前数年,寺院就已颓败不堪,鲜有香客。当地人便邀明性到庵主持,她发心重修,发愿作三年法事,诵八十一卷《华严经》,才募得十亩庵田以养寺僧。

在那时,古银杏树便生长于此。虽在这只有半分多地的庭院里,但古银杏主干笔挺,需要两三个成人才能合抱,华盖如伞,冠荫数百平方米。整座小院由青砖铺地,古树边不见青苔杂草,想来寺僧也是日日到此清扫。来到树下,有遮天蔽日高耸入云之感,如此窄小的空间中古银杏树仍然枝繁叶茂,没有丝毫困顿之象。小院内交相辉映,一片金黄。

银杏旁的铭牌上清晰地篆刻着:名银杏,岁350。据东街上一位对马桥老街颇有研究的老者说,该树树龄实不止350年,因为人们是根据万寿庵的那块石碑来推断,可能是康熙年间重修庵房时所栽,而古树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前早已经存在,为宋时栽种。

对于马桥东街的人们来说,万寿庵中的古银杏着实意义非凡。

天未破晓时小贩的叫卖声,夜市中东街的熙熙攘攘,白天附近居民的谈笑风生……数百年来,古银杏伫立于庵中,感受着东街人们的喜怒哀乐,见证着这条街的成长。不论是早起耕作,还是荷锄晚归,古银杏都时时陪伴于此,守护着万寿庵,守护着马桥东街。

尽日虽无言,乔木亦成荫。这里的人们就这样被古银杏庇佑着,从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张玉琴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七(6)班 吴沐儿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