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感觉荒诞的很。

贵阳一教育集团,两年内,12家幼儿园关闭了8家,创始人从最高年营收5000万到负债2000多万,最近开始通过直播卖酒“自救”。



有人吐槽,“孩子减少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开幼儿园的怎么不关注一下生育率呢?”

说实话,这个行业最少有三年预警期,毕竟孩子出生以后三岁才入园,而我国新生儿数量下降,是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的。

而且从这一年开始,出生率持续下降,趋势是很明显的,照理来说,2016年新生儿数量断崖下跌时,幼儿园园长应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收缩转型。

这或许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行业红利期赚的盆满钵满的人,往往最难察觉潮水退去的信号。

毕竟三年前,大家还在亲眼目睹疯狂“抢学位”、抢购“学区房”,谁能想到,仅仅三年时间,供需关系就彻底逆转了呢?



再从数据上来看,这种趋势就显得更加残酷。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2017-2019年出生),幼儿园数量为28.92万所,2023年为27.44万所,意味着仅一年,幼儿园就减少1.48万所。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暴击将在2025年显现,因为2020-2022年出生的孩子,比2017-2019年再减少1533万。

意味着,2025年即便是所有适龄儿童100%入园,在园人数也将比2022年再减少1400万。

相当于平均每天可能再关30多所。



更为重点的是,整个教育链是有传导效应的,一旦幼儿园出现关停潮,这种冲击波就可能加速传导到小学中学……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小学数量为14.91万所,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已降至14.35万所,意味着仅一年,小学就减少5600所。

再到大学的情况,从出生年龄推断,到2035年,我国将迎来大学入学高峰。但是到2038年,我国大学的招生数,就会超过出生人口数。

换句话来说,到时候,考不上大学可能比考上还难。

所以出生率下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一层层传导,看似影响的是当前的幼儿园小学,实则还会影响大学、甚至各行各业。

如果将社会比作是一艘大船,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有研究机构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教育产业链价值约C=120万元/人。

如果按照现在每年少生400万计算,相当于每年蒸发4.8万亿市场容量。

所以,新生儿的减少不仅会影响到幼儿园、幼师,产科、母婴、教育、房地产等行业,都会包含在内。



当然,人口结构的畸变,也不是我们才有,这几乎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宿命。咱们就看看其他发达国家轨迹,人口H利释放后,社会必然步入老龄化快车道,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城市化与教育水平提升等等,又会进一步压缩生育意愿,最终就会形成“倒金字塔”型人口结构——顶部宽大(老年人口多),底部狭窄(新生儿少)。

但是,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样都是“倒金字塔”,速度与程度的不同,最终危机的烈度也会存在差异。

比如,正常的生育率更替水平是2.1,如果你从2.1跌到1.0,用的是100年时间,是不是还能喘口气?

但是如果你从2.1降到1.0,却只花了10年时间呢?

这就好比你去玩云霄飞车,如果从高空慢慢下来,胆大的人觉得它没啥害怕的,他们还敢玩两次三次。

但如果是瞬间从高空下来,再胆大,估计整吐了,也不敢来二回了吧。而旁边围观的人看着乘坐者这么痛苦,胆都吓破了,谁还敢去玩?

所以少子化的杀伤力,不仅在于“少”,更在于“快”



总之,幼儿园倒闭潮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验在于我们能否在人口结构剧变中,重构社会的生存逻辑。

要么在阵痛中重生,要么在惯性中沉沦——这场无声的革命,正在倒逼每个行业交出答卷。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