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所困扰。
我们希望被他人接纳,希望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希望拥有温暖而真挚的友谊和亲密无间的伙伴。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社交困境”:我们努力地去迎合他人,却得不到回应。我们渴望被关注,却总是被忽视。
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对社交产生了恐惧。
但其实,人际交往并非一场单方面的“讨好游戏”,而是一种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个人际交往的背后,藏着心理学效应:人际吸引力法则。
下面,我们用心理学的视角揭开人际吸引的秘密,让自身充满吸引力。
模仿对方,人脑的好感产生器
当你在地铁里看见有人打哈欠,为什么也会跟着犯困?
2004年意大利神经科学家的发现揭示了答案:
镜像神经元系统会让我们本能地模仿他人动作与情绪。
这项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正是破解人际吸引力的关键。
这个神奇的技巧就是模仿对方。
心理学实验表明,当我们下意识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说话节奏和口头禅时,会让对方产生“我们是同类”的感觉。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聊天时,对方不自觉地和你一样跷起了二郎腿,说话时也用上了你的常说到“绝绝子”口头禅,你是不是会觉得特别亲切?
这是由于人脑“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能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对你产生好感。
好感传递三步骤:
1.微表情同步:对话时稍稍把身体前倾,这对方会无意识缩短距离。
2.情绪唤醒:在倾听时轻微抬眉,这会激活对方表达欲的神经开关。
3.语言重复:重复对方最后三个字。对方说“真的太累了”,我们可以说:“是啊,太累了”。
比如演员黄渤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在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鲁豫向黄渤抛出犀利问题:“有人说黄渤之后再无经典,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镜头里,黄渤回答说:“这话可不敢当!其实每个演员都是电影的一块砖,我就是碰巧被堆在显眼的位置。”
这番化解,自谦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同行的尊重。
访谈结束时,鲁豫笑着感慨说和黄渤聊天完全没有距离感。
黄渤立刻拱手回应:“您让我放松,不然我在这儿说话都得打草稿!”他以轻松的调侃的氛围,不带声色的夸赞了对方。
情绪价值
人际中最被忽视的能力,叫做情绪回应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能不能接住对方的感受。
你有没有发现,和某些人聊天后,会觉得浑身充满能量;而和另一些人相处,却越聊越压抑?
朋友跟你吐槽加班很累,不需要你讲职场大道理,也不需要你说“你知足吧我更累”。
你只需要一起附和吐槽说:“这太折腾了……你最近真的太辛苦了。”
可见提供情绪价值也是吸引力法则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感受到被理解时,大脑会释放催产素,这是一种会增强信任和连接感的“亲社会荷尔蒙”。
你能接住别人的情绪,别人自然更愿意靠近你。久而久之,大家自然愿意和你待在一起。
你可能会以为:“我要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喜欢我。”
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颠覆认知的理论——弗兰克林效应。
这个效应指出:当我们请别人帮一个小忙时,他们反而更容易喜欢我们。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帮了你,我的潜意识会推断:“我之所以愿意帮他,可能是因为我喜欢他吧。”于是,我的行为和情感开始一致化。
所以,不妨放下独来独往、不好意思麻烦人的心理负担,适当地请别人帮你一个小忙——借支笔、问个建议、请他推荐个餐厅……
你不是在“欠人情”,你是在构建关系的连接。
最终秘诀:专注自己
我们常说一个人“人缘好”,其实说的不是他多会说话,而是他身上有一种能让人放松的气场。
而这种气场,并不来自讨好、迎合或伪装,而来自:温和但坚定的态度、情绪回应、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的能力。
这种人,不需要大声说话,就能让人愿意靠近;不需要不停证明自己,就能被自然尊重。
你不是靠“让人喜欢你”赢得好感,而是靠“让人喜欢和你在一起”建立吸引力。
真正能让所有人都对你好的人,从来不是最聪明、最优秀的那个,而是最温柔、最有边界、最真实的那一个。
不是因为你“讨好”,而是因为你“可亲”。
请记住,你才是自己的吸引力源头。
别让法则束缚了你,那些强迫自己时刻温暖的人,反而会因情绪透支变得易怒。学会让自己放空,处在舒服的状态。
当你成为移动的春天,每一阵路过的风,都会忍不住为你送来花香。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