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5月21日电 题:变废为宝 循环生金——重庆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见闻
新华社记者赵佳乐、叶挺
走进重庆三峰百果园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不同于人们对传统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印象,这里厂区空气清新、绿植盎然,如同花园一般。产线上,人工智能辅助控制的巨型“手臂”有条不紊地将生活垃圾送入焚烧炉,实现垃圾的自动均匀进料。
“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高温焚烧消除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利用热能发电,用于居民日常供电。工厂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4500吨,相当于重庆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的40%。”重庆三峰百果园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昌凤说,截至2025年3月,工厂累计处理垃圾998万吨、发电42.4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50万吨。
这是重庆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的缩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郑阳华介绍,“无废城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无废”并不是说不产生固体废物,而是实现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减少、资源化利用率提高。
除了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重庆市工业领域、农业领域的“无废”也在持续推进。重庆正全力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等新兴固废循环利用,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生产线,一块块废旧动力电池经电池健康程度测试、拆解、再制造等环节,被加工成符合标准的各类电池包。重新组合的电池包可在低速电动车、储能电池、通信基站、智能路灯等应用场景重新“上岗”。
“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后,剩余容量仍然可观,检测重组后可以继续利用。”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旺说,早期动力电池面临“退役”,回收市场放量在即,公司正加快布局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等业务模块。
在农业领域,农膜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具有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作用。但农膜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的难题。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逐步建立起农膜一体化回收加工体系,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
“我们的回收网点已实现村镇全覆盖,尽最大程度回收废弃农膜。回收后的废弃农膜经过再加工可以形成塑料颗粒。塑料颗粒可用于制作水管、锥形桶等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等领域。”重庆市綦江供销集团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加工厂负责人杨德兵介绍,目前,公司累计回收废弃农膜及塑料包装物6600余吨,销售塑料颗粒成品近3800吨。
据介绍,重庆计划到2027年,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75%,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稳中有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