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楼居风气盛行,一些较大的墓葬中陪葬有模拟生活的陶房陶楼、石刻楼房建筑模型,为古人敬献逝者的“房产”,浓缩了汉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雅安市博物馆一楼的展厅内,就有这样一件“石刻楼房”文物,它于1953年在芦山县出土。


东汉石刻楼房

“石刻楼房”以红砂石为材,宽58厘米,高44厘米,厚20厘米,展现出一楼一底的典型吊脚楼构造。这种杆栏式结构,是古人对南方潮湿环境的智慧应对,楼下用于堆放杂物、饲养牲畜,同时也可以防范野兽侵扰,楼上则是舒适的居住空间。

这件作品设计的巧妙之处,主要表现在其高浮雕技艺的运用。底楼的立柱为单阙造型,旁边有三人手中持物,呈席地跪坐姿态,人物表情刻画生动传神。楼上的是居室,布局为三开间,位于正中的房间为正厅,双门虚实相间,一门紧闭,一门微微开启。门缝当中,一位优雅的女子倚门而立,似在迎候归人。在门的两侧各有一棂窗,造型类似于今天的百叶窗。房顶为五脊四阿式,檐沿和檐角均装饰有瓦当,这类装饰多见于古代的官宦府邸,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整体而言,这件石刻楼房设计精巧,雕刻技法形象生动,对研究汉代建筑及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还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卷。1987年,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汉代画像砖及考古文物展览”的展品之一,远赴国外展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雅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雅安是汉朝西南边陲上的一座小城,保持着长时间的繁荣和稳定。这使得众多汉文化遗存得以存留,转变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此外,雅安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在秦汉以前便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带,是繁华的商业地带。从境内出土的东汉时期石刻楼房可以推测,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镇,当时的雅安不仅雕刻工艺较为发达,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