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些事,听起来像是编的。

但真不是。

英国人有一支部队,叫“格洛斯特营”,那可是他们眼里的老资格精锐,打过拿破仑、斗过德军,战旗一插,谁都得让三分。

可就是这么一支部队,三天时间,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军队给端了个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这事传到伦敦,议会当场炸锅。

有人说,打了几百年仗,从来没这么丢过人。



1951年春天,朝鲜战场的局势紧绷得像弓弦。

志愿军刚刚顶住了“联合国军”的连续猛攻,眼看对方有点疲了,咱们这边准备反打。

谁都知道,这一仗不能只是稳住阵地,要打出威风来。

志愿军指挥部盯上了一块地,临津江边那个高地,战略位置特别关键,谁拿下谁就能掐住对方的脖子。

可那地方早就被英军占了,守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兵。

格洛斯特营当时就驻在那里,兵不多,但装得挺硬气。



营长卡内是正统的英军军官,作风严谨,训练也算扎实。

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军队会挑他们下手,毕竟他们这营平时都归美军调度,基本没人敢碰。

志愿军第63军的188师接到的是个硬任务:三天之内,全歼格洛斯特营。

这活听着就不轻松。

对方有炮,有空中支援,咱们这边没空军,没重炮,全靠腿和刺刀。

但上级一句话:“必须干”,没人含糊。



22号晚上,天刚擦黑,志愿军各连队开始悄悄接近目标。

那天夜里特别冷,北风刮得脸疼。

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军装,蹲在山沟里,一动不动。

没人说话,连咳嗽都控制住了。

一声信号弹升空,进攻开始。

志愿军兵分三路,从东南西三面围了上去。



第一轮攻击是近战,刺刀、爆破筒、手榴弹,一波一波往上冲。

英军反击也不弱,机枪扫射、迫击炮覆盖,一时间山头上火光连天。

第二天白天,英军开始求援。

无线电呼叫了一整天,结果美军那边正忙着收拾自己的防线,根本顾不上。

到了晚上,志愿军又上了一轮。

这一回,目标是断他们后路。



英军营地后面的山道,早就被志愿军埋伏控制。

补给断了,通信断了,水和弹药都告急。

卡内营长急了,试图组织突围。

可刚一带人从阵地往外冲,前头就被堵住了。

志愿军早就算到他们这一手,伏兵直接从山谷两侧夹了上来,一把把他们摁了回去。

英军调头回阵地,发现连原地都快守不住了。



第三天一早,志愿军发起总攻。

那时候,格洛斯特营已经弹尽粮绝,士兵靠咀嚼生面粉顶着。

阵地上尸体堆着,空气里全是火药味和血腥味。

卡内营长最后一次发电报:“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人。

那天傍晚,战斗结束。

志愿军清点战场的时候,营地里没有一个完整的防线,英军士兵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卡内本人也成了俘虏。

一个营,全军覆没。

这个消息传回英国,军方震惊,政府震惊,媒体也震惊。

有人甚至怀疑是不是报错了。

毕竟,他们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营级单位,居然在短短三天内被打光。

英国议会连开几场会议,讨论对华政策。



有人说,别再指望用武力压中国了。

也有人说,得重新审视跟美国的合作方式。

反正从那以后,英国人对中国的军事能力,是服了。

1954年,英国在西方国家里第一个跟中国建了外交关系,虽然开始只是代办级别,但这一步迈得不小。

再后来,香港问题提上了议程。

英国原本还想讨个“治权”,不放“主权”,结果在谈判桌上被一句话堵得说不出话:“中国人穷是穷点,但打仗不怕死。”



说这话的时候,谁都记得格洛斯特营的下场。

另外那几个跟着美国一起出兵的国家,看了这仗之后也不说话了。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本来想着跟着美国捞点功勋,结果发现碰上的不是软柿子,损失也不小。

后来一个个都悄悄地调整政策,慢慢靠近中国。

到了70年代,不少国家陆续建交。

再看美国自己,越南战争时期就不敢轻易踩中国红线了。



当年朝鲜战场上他们怎么越过鸭绿江,怎么轰炸中国边境,后来就怎么在越南老实守规矩。

格洛斯特营这事儿,不是军事上的小插曲,它是一次彻底的撞墙。

撞得一声响,撞得全世界都听见了。

卡内被俘后被送往中国战俘营,在那待了将近两年。

回国后接受了调查,没有被追责,但也再没升过一级。

他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里面有一句话:“我们面对的,不是落后的军队,而是意志坚定、纪律严明的战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参考资料:

《朝鲜战争实录》 中华书局

《志愿军在朝鲜》 解放军出版社

《英国皇家格洛斯特团历史档案》 英国国家档案馆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军行动分析》 国防大学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