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莫砺锋教授2024年8月18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整理而成,原题《唐宋诗词的现代价值与阅读策略》。



莫砺锋教授演讲中

唐宋诗词作品距离当下已经很遥远了,最近的有八百余年,最远的有一千四百余年,相隔的年代如此久远,为什么还能持续地引发后人的兴趣?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本文首先交代以“唐宋诗词”取代“唐诗宋词”的学理依据,其次略谈其现代意义,最后从学者与读者两个角度阐述阅读唐宋诗词的不同层次与注意事项。

1

应以“唐宋诗词”取代“唐诗宋词”

一般而言,公众较为习惯的说法是“唐诗宋词”,然而,“唐宋诗词”才是更为妥帖的指称。把四个字的次序稍微变换一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假如一个人喜欢古典诗词,最好的阅读对象就是唐宋时期的五七言诗,以及唐宋时期的“词”。读者不能仅读唐代的诗而不读宋代的诗,也不能仅读宋词而不读唐五代词,应该全面地进行阅读。为什么这样考虑?这与我的阅读感想有关。

五七言诗在唐代达到巅峰,所以“唐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文学名词,说到“诗”就是特指唐诗。但应该承认的是,宋诗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唐诗数量庞大,根据陈尚君《唐五代诗全编》统计,一共有五万五千多首。宋诗,据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编《全宋诗》统计,共二十四万七千多首,它的数量是唐诗的近五倍。当然,数量多不一定就好——清代乾隆皇帝一个人写了四万多首诗,大多数人不愿意读,因为他的诗并不好——但是宋诗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好。北宋有苏东坡,南宋有陆放翁,他们二人的五七言诗,与唐代一流诗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

而且从诗歌史的发展脉络来说,宋诗可称为唐诗的演变。唐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宋代诗人的终极目标便是走出唐诗的巨大阴影,所以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人惨淡经营的目标便是在唐诗的境界之外另辟蹊径。就内容而言,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所能做的便是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深挖。宋诗在题材方面较为成功的开拓是,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倾斜。就风格而言,宋代著名诗人的风格创新,如梅尧臣诗的平淡、王安石诗的精致、苏轼诗的畅达、黄庭坚诗的瘦硬、陈师道诗的朴拙、杨万里诗的活泼,几乎都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新颖风格倾向,就是以平淡为美。唐诗与宋诗遂成为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清刻本《苏东坡诗集注》

钱锺书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宋以后,在审美风格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发展了,以至于宋以后的历代诗人不是宗唐,便是宗宋,甚至产生了经久不息的唐宋诗之争。事实上,唐诗从中唐开始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可以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从整个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宋诗正是唐诗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唐诗、宋诗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清人吴之振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所以读宋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诗,读了唐诗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诗。如果要读五七言诗,最好是将唐宋诗放在一起读。

至于词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词的巅峰肯定是在宋代,是宋代文学的“一代之所胜”。但也要注意到,这种文体在中唐就产生了,白居易、刘禹锡已经开始写词,尽管写得比较少。到了晚唐的温庭筠和韦庄,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名声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诗、文,而是由词来奠定的,他们的词已经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更何况按照学界对文学史的分期,处于唐宋中间的五代时期一般被归入唐代,而五代词也有诸多优秀作品。南京城中诞生了五代最著名的词人李后主,虽然他最杰出的词不是作于五代的南京,而是他被宋人俘虏后作于开封,但文学史分期仍把他看作五代词人。尽管李后主在政治上很昏庸,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写的词能直入人心。他的词作实际上表达的不是与“亡国君主”这个特殊身份相关的内容,而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出现悲剧遭遇后所产生的既悔恨又痛苦惆怅的心情,这与普通人的人生也是息息相关的。

可以说,唐、宋两个朝代近七百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黄金时代。诗、词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值得一再被阅读。

2

滋润人生:作为观念文化的

唐宋诗词及其现代意义

众所周知,文化是每个民族身上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众多因素中,地缘、血缘的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中华民族的先民对此早就有所认识,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

然而,在当代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所侧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大致说来,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三大类,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被继承。器物文化就是很难继承的一类。博物馆里收藏的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彰显出先民的聪明智慧,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已经不复存在。至今还横亘在神州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曾经有力地抵御了游牧民族对华夏的侵扰,但如今它的实用价值微乎其微。制度文化同样无法继承,因为制度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演变、与时俱新的。从隋唐至清代,朝廷机构都是分成六部,但如今的国家机构又怎能只设六部?历代的书院培养了无数英才,明代东林书院里那副著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至今仍为人所传诵,但书院制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体系。这些制度运用在古代很合理,但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了,所以也无法继承。

真正能继承的就是观念文化,这是华夏先民思考万事万物所形成的精神遗产,是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思想结晶,集中体现为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果。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深层结构,是最稳定的文明传统,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又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观念文化的载体是什么?那就是自殷商以来所有的用汉字书写的典籍,《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海内外现存的数量巨大的汉字古籍,就是中华文化的“册”与“典”。而唐宋诗词则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中华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诗是中国文学的灵魂,诗性特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唐宋诗词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最能代表这种诗性精神。



清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

就唐宋诗词中最伟大的两位作家杜甫与苏轼为例,现存的一千四百五十八首杜诗,内容非常丰富,山川风景、草木虫鱼,巨细无遗,但是杜诗有其核心内容,那就是儒家精神的诗化表述,即用诗歌的语言生动深刻地表述儒家精神。儒家精神的核心是“仁者爱人”“仁政爱民”,以及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用诗歌把这些精神形象优美地表达出来,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后人在品读杜诗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人格意义和人生理想的教育。苏轼则全面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将其熔铸成特色鲜明的人生态度。苏轼在晚年自题画像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话貌似自嘲,实为充满自豪感的自述。他一生被流放三次,在人生的逆境中创造了人生业绩的巅峰。所以,杜甫与苏轼的作品,不仅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使读者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

我们要通过阅读唐宋诗词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和教育。这样做的优势是,不是通过生硬的说教,不是让圣人板着脸用干巴巴的条文去教育人,而是用优美的文本展现生动的生活场景,让人(阅)读的时候就受到情感的触动,也受到优美的审美形式的感染。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也就慢慢地沁入心脾。这个过程就像杜甫写过的成都郊外那一场春天的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使人受到熏陶、提升。年轻人读古诗,可以通过古诗受到人格的熏陶,从小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雅正的审美倾向,这些好处足够受用一生。唐宋诗词虽然距离现代有八百年到一千四百年的(时间)距离,但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唐宋诗词中的好作品始终是活在现代读者心头的鲜活的文本,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3

阅读、研究与讲解:

学者与唐宋诗词的三重关系

我作为一名在大学中文系工作了几十年的教师,虽然现在退休了,但是如果精力还允许,愿意在唐宋诗词的普及方面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认为在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工作的教师跟唐宋诗词应该是三种关系:第一阅读,第二研究,第三讲解。

我的经历正好可以说明这个观点。1966年,我高中毕业准备填高考志愿,和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商定了填志愿的两条原则:第一,不考文科;第二,不考师范。我想考清华大学,前面三个高考志愿都是填的清华大学的工科,但还没来得及走上考场,高考就被取消了。一直到十一年后的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恢复高考,我在那一年考进了大学。在那十一年里,有十年我在农村当知青,这就是我跟唐宋诗词结缘的开始。

在农村的十年间,书籍很少,借书也非常困难,所以我读书乱七八糟、毫无头绪,后来才慢慢集中到古典文学上来。不是说接触古典文学的书接触特别多,而是这些书特别耐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可以反复地读,后来我就把心目中大部分好作品背出来了。这是我跟唐宋诗词结缘的第一步,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来阅读。那时我读唐宋诗词,不是任何人要求的,也没有老师指导,读了也没有直接的好处。只是我喜欢它们,我读了以后,从这些作者和作品中得到了心灵慰藉。在农村感觉孤独、苦闷的时候,读了这些作品,好像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走进了我的茅屋,跟我亲切交谈,安慰我、鼓励我,让我从中得到精神力量,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

1977年恢复高考,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我考进了安徽大学外文系读英语专业。一年后,我提前报考研究生,结果考到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中国古代文学,遇到了我的恩师程千帆先生。原来在农村时,我是出于喜爱读古代文学的,没有专业思想与学术研究的概念。碰到程千帆先生以后,我发现他虽然放过很多年的牛,但是他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热爱,渗入了他的生命。一恢复工作,他全部的生命都扑在了事业上。我受他的影响,从此就慢慢地坚定了专业思想。但因为我没读过中文系本科,所以在南京大学读书的那五年,除了夜以继日地读书,就是经受学术训练。程千帆先生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做研究:怎么收集资料、怎么提炼观点、怎么来表达,五年间我大致学会了如何研究古典文学和古典诗歌。这是研究,也是我跟唐宋诗词结缘的第二步。

第三步就是1984年我博士毕业以后留校任教,开始讲解作品。一开始主要在南京大学校园里活动,差不多有二十年。有时也在南京同城的其他大学开讲座,但针对的都是各校中文系的学生,属于专业方面的讲解。2002年为了庆祝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校庆办考虑利用媒体渠道宣传南京大学,就主动联系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组,请他们派出编导组到南京大学来录制节目。我被派出试讲,讲了“杜甫的文化意义”,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录制后在《百家讲坛》播出了。过了两年,中央电视台又来请我讲《诗歌唐朝》。虽然我当时并没有演讲稿,但是中央电视台根据现场的录音整理成《莫砺锋说唐诗》一书,并一下子印了十万本,书很快就卖完了,还有很多听众朋友来信热情鼓励我。因此,我发现大学校园外有很多受众,我们确实应该走出象牙塔、走到社会上,让大众更了解唐宋诗词。因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让这些作品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程千帆先生早已有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如果学者研究唐宋诗词,觉得它非常美、非常感人、非常有价值,那么就应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传播到社会上去,让社会大众都来接受,而不只是表现在学术论文中。不做到这一步,学者的学术研究的意义终究是有限的,始终限制在学术的象牙塔内。



走上百家讲坛

后来我觉得确实如此,学者当然应该坚持板凳不厌十年冷的精神,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目光必须穿透学术象牙塔的壁垒而进入现代社会,必须关注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我们应该分出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普及工作,为社会大众编写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包括唐宋诗词在内的各类典籍的选注和讲解。既然这是好作品,那就一定要介绍出来,让大家都来读,这样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让社会大众都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都产生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兴趣,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作为学者,我们必须对重要的中华典籍进行完整细密的文本整理,也应对它们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和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将经典名著引入现代社会的千家万户。从根本意义上说,古代典籍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仅是专供学者研究,更是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文化启迪和精神滋养。这就是我愿意在唐宋诗词的文化普及上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原因。

4

文献甄别与文本阅读:

读者切入唐宋诗词的两个层次

转到读者的角度,唐宋时期距离我们最近的也有八百多年,远的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现代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切入这个问题。

第一是文献的问题。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某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总是越来越少。出于种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有的没能流传下来,有的被读者抛弃了。那么从唐宋到现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文献是不是比古人看到的少得多呢?这是不一定的。原因是历代都有很多专业工作者不停地进行收集整理工作,使遗失的文献重现于世。因此有些时候,处于较晚时代的读者能够读到的文本反而更多。像清代编《全唐诗》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但是现在的专业工作者处理的唐诗文献远超过这个数目,陈尚君《唐五代诗全编》统计唐诗五万五千多首,比清代人掌握的材料多了不少。宋诗更多,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二十四万七千多首,其数量接近唐诗的五倍。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必须阅读真实可靠的文献,而不是伪造的文献;必须读准确的文献,而不是有错误的文献。

尽可能地阅读完整的文献,对于专业读者而言是必须的,但对普通读者而言则不必,普通读者读些高质量的选集、对这些诗人诗作有大致认识即可。但即便是读选集,首先也要注意挑好的选本,其次要选择可靠的版本。当前最流行的唐诗选本无疑是《唐诗三百首》,它的选目没有体现太强的学术观念和派系性质,所以选的诗非常有代表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都有,各种诗派也都照顾到,又突出大家,杜甫选得最多,其次是李白、王维,基本上符合一般读者对唐诗的理解,总体来说是很好的唐诗选本。但它也有问题,如遗漏了一位重要诗人——中唐时期的李贺,这是很大的缺点。还有,虽然它名为《唐诗三百首》,但其中有不是唐代的诗。我写过一篇题为《〈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的文章,《唐诗三百首》卷八中有一首从初唐进入盛唐时期的大书法家张旭所作的《桃花溪》。而事实上,此诗不是张旭写的,它真正的作者是北宋书法家蔡襄。由于文献错误,后人以讹传讹,错误地把它选入《唐诗三百首》。所以读者阅读唐宋诗词,应当尽可能地注意文献问题,挑选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这些严肃的、比较正规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当然最好也要关注学界研究的成果——有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的问题,没能把这些成果好好地宣传到社会上去。

第二是文本理解的问题。通过阅读来跟一千多年以前的作者交流,对现代人的阅读前提是不利的,因为我们离古人的生活环境太远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产生的背景,用现代西方术语说就是“语境”,跟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某件事情古人觉得很重要,而今人会觉得没那么重要。古人因为某件事情在情感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今人觉得很平常。还有一点就是,今人对古代有些东西已经不熟悉、不了解了,这样就会产生一些误解。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误解也会对大众产生不利影响。一种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尤其是十年动荡时期产生的不正常的政治风气、不正常的学术风气,对阅读行为造成了干扰。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汉学家的解读以及西方文艺理论著作的译介使读者受到影响。虽然西方学者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也会贡献一些颇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但容易产生隔靴搔痒或胶柱鼓瑟的缺点,即使是一些优秀的著作也很难避免,因此,读者需要辩证地去认识这些研究。

另外要谈一点儿关于作品的理解问题。理解古典诗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读诗是一项个人行为,读者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来读诗,但是也要注意一些基本的阅读背景。比如,对于作品的典故、发生的年代与背景等方面,还是要平心静气地了解学者在这方面的成果。研究者并不是比普通读者更聪明,只是更专业,我们一天到晚埋头故纸堆中,也许会在某些方面先行一步。

所以我经常说我本人对于唐宋诗词而言,实际上就是导游。这个导游举一面小旗,带领大家走进某一个景区,看这里或看那里,他是熟悉这个景区的地质学家吗?他是研究这个地方的地理学家吗?他特别知道这里的地质构造吗?不!他并没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他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知道到某个景点该怎么走,走哪条路到那个景点比较顺利,因为他先行一步,已经去看过千百回了。

总之,唐宋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和认识功能。专业研究者应对它们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和生动灵活的解说以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将这些经典著作引入现代社会的千家万户,让人们获得文化启迪和精神滋养。

(根据作者2024年8月18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整理而成)

>原题《唐宋诗词的现代价值与阅读策略》,载《文化与传播》2025年第1期。为方便阅读,略去了注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