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边嘴上喊着“我希望访华”,一边对华“下黑手”。
结果,收到了来自中方的“加税通知”!
近日,特朗普口口声声扬言“想要访华”,摆出一副愿意拉近中美关系的架势。可另一方面,特朗普却在背后“下黑手”,而且出手丝毫不留情面。
5月13日,在中美“各退一步”之后,中方下发了4张“稀土出口许可证”,放宽了7类稀土出口。
虽然,出口对象仅限于欧洲与越南客户,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中重稀土最终会有相当一部分流入美国,这就是中国作出的“退让”与诚意,结果换来的却是“坏消息”。
据《金融时报》消息称,特朗普再次要求商务部拟定一份“芯片黑名单”,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多家中企芯片制造公司纳入“名单”当中。
特朗普在访问中东期间,又搬出拜登任期内通过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说事。
他告诉沙特,虽然沙特属于AI芯片“第二级别”出口管控的国家,但是只要沙特等国选择与美国合作,拒绝中企介入“AI大模型”与数据中心的合作,并且在美国投资建设数据中心。那么,特朗普愿意授权向沙特出售数十万枚先进的AI芯片。
这一招,可谓是“打蛇”打七寸,打在了沙特、阿联酋等国AI经济转型的软肋上,以此达到将中企排挤出中东市场的企图。
不得不说,特朗普为了对付中国,当真煞费苦心。既然如此,中方也不含糊。虽然中方给4家稀土企业“发放许可证”,但是这中间还是有“操作空间”的。
5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专门采访了稀土行业的出口商,以及业内产业链专家后发现,虽然中方“批准”下发了许可证,但是出口“审批的速度”实在有点“不着急”,导致出口的速度、总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欧美心里“没点数”吗?“前脚”谈合作,“后脚”给中方各种使绊子,哪里凸显出特朗普想要访华、改善中美贸易关系的诚意?
特朗普对华表现出的“敌意”还不止如此。
5月16日,特朗普向那些在关税协商中,还没有低头的国家下达“最后通牒”。
如果这些国家不肯低头、接受特朗普当局提出的“关税条件”,比如严查那些从中国出口、转运的货物,对中国商品提高关税等“限制措施”换取美国在关税方面作出的“优惠”。那么,在两三周之后,将发通知给这些国家,制定“缴纳关税的额度”。
很显然,表面上是敦促这些国家赶紧“签署协议”,实则是在逼迫这些国家“低头”,并选边站队,其中涉及的国家数量多达150个。
国与国之间的尊重,往往是互相的。如今,既然特朗普如此“搞事”,中方自然也不惯着。
5月18日,特朗普收到来自中方的“加税”通知。从5月19日起,中方将对欧美,以及日本和台湾地区出口的共聚聚甲醛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其中,美国被征收的比例最高,达到74.9%,近乎“终结了”该产品在华市场份额。
同时,又有一个重磅消息传来。
5月16日,更新了“美债数据”。因为美债数据本身存在2个月的更新延时,所以如今更新出的3月份美债数据显示,中国再次减持189亿美债之后,再也不是“第二大美债持有国”。
自此之后,英国凭借7793亿美债持有量,荣登“老二”之位。但更关键的是按照现在的“抛售节奏”,3到5年内,中国所持美债数量,很可能再降1到2级,排在卢森堡和开曼群岛的后边。
届时,美债虽然不至于大势已去、直接“躺板板”。但长期美债的利率,足够美国喝一壶,而且借钱还债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倒逼各国为了“去风险”,哪怕顶着美国的压力,也得“抛美债”。
相信,今年下半年中方持有美债数据会“更漂亮”。
面对中国的出招,特朗普竟宣布“扩军”。
4月份,美国2026年的国防预算直接暴涨12%,并首次破万亿美元级别。
5月16日,也就是中美“商议见成效”的第四天,特朗普连装都不装了,直接挑明美国要扩军,要装备更多先进武器,要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也更有力量。
外界其实明白,无论是美国国会“神速”审批通过万亿美元国防预算,还是特朗普挑明要扩军,其实是美国在为“战争爆发”做准备。
其实,还不止美国,美国的盟友们同样在加速“整合”。
5月13日,日本众院终于不再“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而是干脆、利落地批准了与菲律宾签署的“RAA协定”,也就是我们口中俗称的《互惠准入协定》。
该协定最大、最直接的作用就一个:允许日本自卫队与菲律宾互相驻扎在彼此的国家,帮忙协防,共同对付我们。
更直白一点讲,一旦台海局势进一步加剧。日本自卫队大概率会以“军演”等名义,进驻吕宋岛,而这份《互惠准入协定》为这一切铺平了道路。
曾与日本作为盟友的德国再一次不甘寂寞,也与菲律宾达成“防务协议”。
5月15日,据路透社报道称,德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访问菲律宾期间,与菲防长签署了“防务合作安排”。该协议不仅扩大德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军事合作范围,从而允许德国可以堂而皇之的在“特殊”时候,为菲律宾提供网络安全、国防装备,甚至后勤保障。
并且德国还会在关键时候高举联合国“旗帜”,一起扎堆菲律宾进行“维和”。说是维和,实际上就是美国带头,组织一帮“国家军队”去菲律宾“看场子”,从而震慑中、俄等国,不要对菲律宾“轻举妄动”。
另外,在上个月底,也就是4月28日,新西兰防长柯林斯对外坦然承认,新西兰也与菲律宾签署了《部队互访地位协议》,而该协议距离允许彼此互相驻军的《互惠准入协定》只差一步之隔。
也就是说,新西兰也已经卷入了这场美国为首的亚太“围猎”,而“围猎”对付的对象,自然是我们。
除此之外,包括法国,在去年年中和年末,分别与菲律宾签署了“驻军协议”与“军事合作框架协议”,这两份协议凑在一起,其效果等同于《互惠准入协定》,既可以在菲律宾建设法国的军事基地,又可以堂而皇之的派军入驻基地,从而为菲律宾协防。
同时,法国与日本还就《互惠准入协定》进行商谈,或早或晚会签署。
澳大利亚更不必多说,又是扩建战略轰炸机机场,又是打造“核潜艇部队”,其心思可谓是国际社会皆知。未来,澳大利亚必将成为“亚太区域”的第二指挥中心。
包括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欧盟要组建“联军”,北约各国都在增加军费分摊,这背后实则是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备战”。
反过来,特朗普为何极尽卖力的推销武器装备?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为了“讨好”美国军工利益集团,而是为了用足够量的军事订单,将美国的战争机器“启动”起来,将美国的战争产生拉上来,组建更多的军工生产线。
若没有足够军工订单,哪怕美国想要全面启动战争机器,但其中需要填补的“费用窟窿”太大,单靠美国自己是没办法将军工产能马力全开到“最大产能”。所以,美国才会推动俄乌冲突,才会允许以色列“闹腾”,从而逼迫中东各国从美国买武器、变相缴纳“保护费”等。
这一切,其实都有脉络可循。同时,我们更要明白,哪怕特朗普这届执政期内不会对华挑起“台海版”的乌克兰冲突。但是,当这些军工产能“达到峰值”,急需通过冲突、战争消耗产能时,“台海冲突”的剧本或将正式“开演”。
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而且中美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解”。这一点,中方与美国都心知肚明。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关税博弈”背后,实则是一场来自美国对华“全面脱钩”的测试。一旦中美“贸易全断”,美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今也暴露出了十之八九,这些数据会通过智库进行分析,并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查漏补缺”。
同样的道理,中方面对“关税威逼”不妥协背后,一方面是退无可退。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存在同样的心思,希望借助这场“关税脱钩”来进行承压测试,并且激发从上到下的危机意识,让更多人明白“中美脱钩”不是幻想,而是未来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无路可退,哪怕再难,也要迎难而上、不退缩、不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