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不知你是否发现,如今在朋友圈晒星巴克的少了,越来越多人开始打卡一种新去处——“村咖”。所谓村咖,正是开在乡村的咖啡馆。或隐于茶园梯田,或立于古村老宅,既带泥土的芬芳,又有咖啡的韵味。这杯“土洋结合”的咖啡,何以被众多人追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咖啡是写字楼都市白领的“续命神器”,而今却在废弃厂房、农家小屋甚至露天矿坑旁,营造慢享假期的仪式感。在浙江安吉红庙村,一座由废弃矿坑改造的咖啡馆,凭借一池碧水与一方裸露岩壁的独特景观,创下单日售出8818杯咖啡的全国纪录;在海南定安龙门镇,锈迹斑驳的水塔下支起木桌竹椅,椰香拿铁与橡胶林相映成趣;在北京郊区的十渡山里,原生态的石头房子改造成的咖啡馆,成了周边年轻人驱车两小时也要奔赴的热门打卡地。
村咖的走红,体现着越来越多人对“慢生活”的向往。不是钢筋水泥的单调,乡村通过咖啡馆这一媒介,将山水林田的生态价值、农耕文化的乡愁记忆,转化为“情绪消费”的新场景。漫步田埂听蛙鸣,闲坐竹椅看云起,这种与日常生活的反差体验,正如网友戏言:“在村里喝咖啡,喝的不是咖啡因,是松弛感。”
浙江湖州安吉县杭垓镇,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水电站被创业青年们改造成工业风的村咖。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众号
尽管村咖火爆,争议也不少。社交媒体上,有人吐槽“千村一味”的网红模板:清一色格子桌布、竹编篮、ins风摆盘,与乡土本色渐行渐远。某网红村一条街上扎堆开设十几家咖啡馆,店内装潢千篇一律,连咖啡单上的“稻香美式”“梯田摩卡”都像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游客调侃“换个招牌就能复制粘贴”;有的村咖主打“逃离城市”概念,却与周边农耕文化、村民生活割裂,将乡村简化为拍照背景,被贴上“打卡可以,但不会再来”的标签。这些缺乏在地基因的速成品,不仅消解了乡村的独特性,也暴露出文化空心化的硬伤。
不只是村咖,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村BA、村超等“村字号”赛事,也存在跟风办、同质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只是进行形式的照搬复制——把篮球架支在稻田、足球场嵌进茶园,以为如此便能“抄作业”。殊不知,每一个乡村的基础条件、人文风情、特色优势等不尽相同,忽略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初时的新鲜感消退后,终究难逃东施效颦的结果。
往更大范围来讲,城市里的工业遗产文旅亦同理。许多工业遗产承载着丰厚且独特的历史与城市记忆,这种本应活化工业遗存生命力、唤醒城市记忆的新兴业态,却在改造浪潮中逐渐走样。一些由工厂车间改造而来的网红书店、艺术园区,呈现出清一色的共性——标准化的外观设计、泛滥的网红奶茶店、无特色的打卡设置,在“工业风”滤镜下,建筑背后的故事被掩盖殆尽。
文化是灵魂,不是快消品。文旅创新不是对形式的拙劣模仿,唯有沉下心打造体现本土特色文化、有辨识度的产品,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更深层的启示,或许藏在一杯咖啡的辩证法里。乡村振兴不必做城市的模仿秀,而该是一场唤醒土地记忆的文化复兴——那些曾被遗忘的矿坑、水塔、老宅,恰是承载乡愁记忆的最佳容器;而咖啡与麦饼的混搭、拉花与梯田的呼应,则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这正是:
青山隐隐水迢迢,半亩方塘咖啡香。
要问特色何处来?文化共生是灵魂。
大家晚安!
(文|林清语)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