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领域。无论家庭背景如何,所有人都面对相同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因此每年都有大量非应届毕业生、已工作多年的考生成功"上岸"。

但有过公务员备考经历的、亦或者是了解过岗位信息表的同学们都知道,应届生的身份是很宝贵的,因为体制内每年都会留出一部分岗位,专门留给应届毕业生,报考信息中赫然写着“限应届毕业生报考”,这是一种帮扶也是一种保护。

因此对多数人来说,考公最有希望上岸的时候,永远是拥有应届毕业生身份的时候,“限应届毕业生报考”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大学生考公的竞争激烈程度,但若是这次机会没抓住,今后再想考公,上岸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



“毕业后不上班”,部分“江浙沪独女”的就业选择,让普通人破防

可见对于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考公可以尝试,但却很难成为主要目标,如果应届的时候没有考上,毕业后不找工作再备考,就需要家里支撑基本开销,这种无异于啃老,不仅要承担经济压力,还要承担不小的心理压力,因此并不是普通学生的最好选择。

而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江浙沪独女毕业不上班,专心考公"的讨论帖,不仅让人见识到了考公的另一种境界,也让不少普通人看后直接破防。



每个人的人生起点确实不同。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女,可以在毕业后不急于就业,专心备考心仪的公职岗位,这些家境优渥的女孩可以轻松选择"一直考到35岁"。

反观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根本承受不了这种经济和时间成本,不得不在一两次失败后放弃梦想,转而寻找其他工作,这种差距真是现实又扎心!



有人质疑江浙沪独生女这种毕业后不上班,把考公当成唯一目标的就业选择,无形之中影响了考公的公平性,毕竟普通家庭的学生没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考公当中去,更别提几年如一日的去备考了,但实际上,只要了解了这些江浙沪独女考公的内在需求,就能明白,她们的考公跟普通人根本不是一个赛道。

普通人考公是为了上岸和生存,因此在考公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一些毕业生甚至会选择偏远地区的岗位,甚至是待遇不怎么好的边缘、基层岗位,而反观那些江浙沪独女的考公选择,却是普通人不敢轻易尝试的。

她们选择公职岗位的标准更为苛刻:离家要近、工作要轻松、环境要好,薪资反而成了次要考虑因素,这种选择背后是家庭经济实力的支撑。



生活不只是与他人比较,更是与自己过去的状态相比

这种巨大的差距令不少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感到破防,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当下的就业市场,普通家庭的大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羡慕或者抱怨,而是应该跳出简单的羡慕或抱怨,看到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

考公虽然是一条通往稳定生活的路径,却并非唯一的成功道路,把考公当成为唯一目标本就不该是普通人的最佳选择,对于普通家庭的毕业生,如果确实向往公职岗位,可以考虑更为灵活的策略。



比如先就业再备考,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学习;或者选择工作强度较低的岗位,为备考留出更多精力;也可以尝试基层公职岗位,通过内部考试逐步提升等等。这些策略虽然看起来比全职备考更辛苦,却能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保持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

普通家庭的学生需要认识到,生活不只是与他人比较,更是与自己过去的状态相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价值定位,有些人通过考公实现人生稳定,有些人在职场打拼获得高薪,有些人选择创业追求自由。这些不同的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

个人奋斗虽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却是最可靠也最值得尊重的途径之一,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如何生活;虽然无法决定起点,但可以决定方向和态度,这种自主选择的力量,正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