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6期
在《机械》1952年第6期中,封面无特别展示。当期共刊载了23篇文章,无译文。
本期特别为“试造”组了专刊,原因是在统计1949—1951年东北机械局新产品制造后,认为需要提高积极性去设法扩大新产品的品种,要认真培养新产品的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同时在本期公布了对试造工作取得成绩的厂和个人的奖励。
点击图片看全文
该报告是关于106搪床(编者注:镗床)试造的专题总结,内容涵盖性能试验、治具(编者注:工装夹具与检具)设计与制造、主要部件加工及试装过程。
报告指出,搪床在装配后精度保持较难,试验中发现了齿轮噪音大、主轴轴承温度升高、皮带打滑等问题。治具制造时孔距精度难以达标,需改进设计以提高加工精度。主要部件如床体、主轴箱等加工过程中存在变形和误差,需优化基准面和加工顺序。
试装阶段发现装配精度不足,建议加强部件配合和油路清洁。报告总结了试造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后续生产提供了参考。
1952年第7期
在《机械》1952年第7期中,封面无特别展示。当期共刊载了14篇文章,有4篇译文。
本期更多关注的是苏联方面的机床安装找正经验、轴孔量规公差应用、滚动轴承,另外特别介绍了来自马恒昌小组的赵殿奎在加工一批镗床部件时的“套料法”,该法节时50%以上、节省50%原料、节省3把刀具钻头、简化5道以上工序。
点击图片看全文
“赵殿魁套料法”是由马恒昌小组赵殿魁同志在搪床(编者注:镗床)部件加工中创造的一种高效省料的方法。
该方法创新性地采用多刀协同和高速切削技术,通过特制套料刀直接从原材料中套取环形工件,同时保留中心余料供二次利用。相比传统工艺,该技术可节省50%工时和材料,减少5道以上工序,并显著提升加工精度,特别适用于批量生产内径40mm以上的环形零件。
这一创新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体现了工人群体的技术智慧,曾在东北地区广泛推广,成为机械加工领域的典范。
1952年第8期
在《机械》1952年第8期中,封面无特别展示。当期共刊载了11篇文章,有1篇译文。
在编者的话中提到,虽然当前在做质量补课,并掀起了质量大揭盖运动,但依然重视不够。为此,本期推出了“批评与建议”栏目。重点刊出了用户对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所属各厂产品所提意见,所列意见非常直白、精准。
文章反映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下属各厂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用户反馈意见。
报告指出,由于领导对质量重视不足、生产与技术脱节、原材料质量差以及缺乏严格检查制度,导致产品普遍存在缺陷。例如,全齿轮车床存在牙轮噪音大、轴瓦发热、漏油等问题;空气锤缺少关键部件;镗床出现牙轮断裂、工作台不平、润滑系统不良等故障;矿车和自行车也存在轴承破裂、零件松动等质量问题。
用户意见显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寿命。报告呼吁立即开展质量提升运动,加强技术管理,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查制度,以确保产品可靠性,减少国家损失。
机床杂志社
官网|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北京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电话|010-64739683
邮箱|edit@jcs.g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