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酱油和味精,血压真的会马上降低?它们到底和高血压有什么关系?我们有没有必要为了一口酱油,把生活的味道都给戒了?



高血压,真和酱油味精杠上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与多家临床医院合作,对近800名中老年人进行饮食干预实验,实验持续3个月,调查对象中一部分维持原有饮食习惯,另一部分则严格限制含钠调味品的摄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酱油和味精

结果呢?那一组“不碰酱油不加味精”的人,平均收缩压降低了6.7mmHg,舒张压降低了3.2mmHg。这可不是小数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哪怕血压下降2mmHg,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这些人本来高血压就比较严重?答案是:不是,他们中很多人原本血压就在临界线上。也正是这个“边缘状态”,让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饮食里那点调味料,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血压给推上去了。



酱油和味精,到底“咸”在哪儿?

酱油味精听上去只是“调味”,怎么就和高血压扯上关系了?不是都说“适量无害”吗?

我们来看看真相:酱油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钠。你没看错,不是盐,而是钠。每10毫升普通酱油,含钠量在800毫克以上,相当于2克食盐。味精虽然不咸,但它的本质是谷氨酸钠,也是一种钠盐。

也就是说,你吃进去的,不是“味道”,而是实打实的钠。人体对钠的需求其实非常低,每天1500毫克就够了。但现实呢?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钠高达4700毫克,是推荐量的三倍多。

而这些钠,不是你炒菜时放的盐,而是藏在酱油、味精、鸡精、老抽、蚝油、咸菜、火锅底料、方便面调料包这些“隐秘角落”里。



高钠饮食直接影响血管的张力,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下来,就会引发高血压,甚至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

老祖宗的智慧,有没有“盐控”基因?

你以为中国人一向重口味?其实未必。翻翻老祖宗留下来的菜谱,尤其是明清以前的饮食记载,“重酱重味”并不是主流。

比如《齐民要术》里提到的调味,多以醋、酒、姜为主,盐的使用极为谨慎,甚至有“盐贵如金”的说法。再比如唐代宫廷宴席,主要调味用的是酱汁、豆乳、花椒、花蜜,咸味并不突出。

为什么?因为盐贵啊!过去没有工业化制盐,一斤盐能换一斤米,普通人根本吃不起那么多盐和酱油。



所以别以为重口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根。真正让我们走上“高钠”不归路的,是现代食品工业,尤其是20世纪后的调味品产业飞速发展,把“咸”和“香”塞进了每一口饭里。

不吃酱油味精,饭还有味吗?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了。味觉是可以“训练”的。现代营养学有个观点叫“味蕾适应论”:人的味觉会根据摄入频率而调整敏感度。你越吃咸,越觉得淡的没味;你吃得清淡一段时间,再吃以前的“重口味”,反而会觉得腻。

而且现在调味手段丰富:天然香料如花椒、八角、香葱、姜蒜、柠檬、陈皮、紫苏、香茅草,再加上番茄、蘑菇、洋葱这类“天然鲜味源”,照样能炒出一桌子香喷喷的菜。

别把酱油味精当成“灵魂”,真正的灵魂,是食材本身的味道。



“马上就降”是真的吗?别被标题带跑了

我们再回到标题那个“马上就降低”的说法。是不是只要不吃酱油味精,血压立刻就降?当然不是马上,而是“逐步”降低。

血压是个复杂的生理指标,受遗传、体重、运动、睡眠、情绪、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饮食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最容易被控制的一个变量。

也就是说,你不吃酱油味精,血压不会立刻“嗖”地降下来,但身体的钠负担会逐渐减轻,血管的张力会恢复弹性,长期看是可以“稳扎稳打”地降低血压的。

“无盐不欢”是口味问题,还是心理依赖?



很多人说:“我不是真爱咸,是习惯了。”这句话说得很实在。

味觉的记忆是情感的寄托。小时候吃妈妈做的红烧肉,酱油香气扑鼻;冬天吃火锅,味精调料让人欲罢不能;下馆子不点个“酱爆茄子”总觉得缺点啥。

这类“味道记忆”,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就像有人戒不掉奶茶、有人离不开辣条。

但从医学角度讲,这类“味觉依赖”是可以打破的。你只需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期,通常三到四周,味蕾就能重新适应。

除了高血压,钠还会带来哪些麻烦?



说实话,高血压只是个起点。钠摄入过多,还会连锁反应式地影响肾脏、心脏、大脑甚至骨骼。

肾脏负担加重:钠要通过肾脏代谢,摄入过多会加速肾脏老化,形成慢性肾病。

诱发脑卒中:钠引起的血压不稳,是脑出血和脑梗的高危因素。

骨质疏松:钠摄入过多会促进钙的流失,长期如此会影响骨密度,尤其是女性。

所以别觉得“咸一点没关系”,它背后的健康账单,迟早会找上门。

那我们该怎么吃?有没有折中办法?

如果你实在舍不得酱油味精,也不是一刀切地全戒掉。关键在于:控制量,换思路,找替代。



使用低钠酱油:虽然也含钠,但比普通酱油减少30%以上,适合作为过渡。

用天然调味替代:比如柠檬汁、陈醋、香草、橙皮、香菇粉、昆布汤,既提味又健康。

后加不如前腌:炒菜时先用调料腌制,再去水炒,可以减少调味品使用量。

逐步减量每天减少10%,味觉不会有明显落差,几周后就能适应清淡口感。

血压高了,别只盯着“药”,先看看“嘴”

我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其实更贴切的说法是:药管不住你的嘴,效果也有限。



如果你已经是高血压患者,除了遵医嘱服药,更重要的是控制饮食,尤其是钠的摄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血压控制不理想,不是药的问题,而是那瓶躲在角落的老抽,又偷偷来了一勺。

写在最后:生活的味道,不该靠“钠”撑起来

我们有必要回归一种更“本味”的饮食方式,让食物的自然味道成为主角,而不是靠“调料的刺激”来填补味觉的空虚。

不是要大家都吃寡淡,而是重拾一种“健康有味”的生活方式。让味蕾慢下来,让身体说话,让健康变得具体、真实、可感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