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 SU7 Ultra 车型因选装配置争议陷入退订风波。多名准车主向南都记者反映,在要求退订时遭遇车企提出的 “60 天冷静期” 条款,且定金退还协商未果,部分车主已计划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一、争议起因:选装配件功能遭质疑
此次事件源于 SU7 Ultra 选装价 4.2 万元的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被指实际仅为装饰件,无宣传中的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等功能。社交平台上,不少准车主组建群聊维权,质疑小米汽车存在虚假宣传。5 月 7 日,小米汽车就该问题公开致歉,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提出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为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及锁单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但未能完全平息车主不满。
二、退订纠纷:车企提出 “60 天冷静期”
准车主李浩(化名)称,其于 2 月 28 日预订 SU7 Ultra(含争议选装件),支付意向金及定金共 2 万元。5 月 19 日,小米汽车工作人员告知其 “订单停止生产,60 日内可沟通继续生产,超期未申请则视为放弃提车意愿,再协商取消订单事宜”。李浩表示,目前退款问题未解决,群内多名车主计划起诉车企,要求确认虚假宣传并继续履行订单或退款。
小米汽车客服向南都记者确认 “60 天冷静期” 方案属实,称其针对 “已提出暂缓排产的车主”,同时强调 “锁单后定金不可退,具体以交付人员协商为准”。
三、车企回应:高管否认退订导致崩塌说法
5 月 16 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微博回应 “退订导致崩塌” 传闻,称 “从未说过谣传信息”,但未详细说明协商进展。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尚未就定金退还、法律诉讼等核心争议给出进一步解决方案。
四、法律视角:冷静期合法性与举证责任
法律界人士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明确规定 “冷静期” 条款,车企单方面设定的退订限制若未在合同中约定,可能涉嫌排除消费者权利,车主可主张该条款无效。而 “虚假宣传” 指控需车主提供宣传材料、配置说明等证据,证明车企存在故意误导行为。
此次事件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宣传真实性的高度关注。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车企在营销环节的合规性及售后纠纷处理能力,将成为品牌信誉的重要考验。南都将持续关注事件后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