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5 月 20 日,由于 "520" 谐音 " 我爱你 ",所以这天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也变成了情人节,很适合表白。


今天零点一过,微信 520 限定红包也回归上线,微信红包额度从日常的 200 元,调整为 520 元,仅限今日。

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热搜。


满屏的 “520”“1314”“5200” 等带着爱意的转账成为情侣间的浪漫仪式。但你知道吗?这些充满心意的转账,背后藏着重要的法律知识!

恋爱转账,分手能否要回?

关键点 1:特殊数字转账≈赠与,难追回!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657 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即成立。

典型案例:恋爱期间发送的 “520”“1314”“5200” 等金额,因带有明显示爱含义,法院通常认定为无偿赠与,分手后主张返还一般不予支持。

关键点 2:大额转账可能视为 “附条件赠与”!

划重点:若转账金额较大(如 “131400”“520000”),且双方以结婚为前提交往,司法实践中可能认定为附结婚条件的赠与。

结果:若分手导致结婚目的落空,接收方需返还。

小技巧:若转账时备注 “彩礼”“以结婚为目的”,可增强法律证明力!

婚姻中给第三者的转账,配偶能追回吗?

真实案例:

妻子发现丈夫多次给女同事转 “520”“1314”,甚至其他数额大额款项,能否追回?

法律支持追回:

夫妻共同财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060 条,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处理权,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处分大额财产需双方一致同意。

1.违背公序良俗:特殊数字转账明显超出正常社交范畴,侵犯夫妻共同财产,配偶有权主张全额返还,法院可认定赠与行为无效。

2.重点证据:520、1314等特殊金额、频繁转账记录、不正当关系证明。

3.抗辩理由:受赠方需举证:合理用途(如代购、垫付)或赠与人经济能力允许。

避坑指南:转账如何留痕才安全?

公职律师提醒


1.示爱转账有风险:特殊数字转账易被认定为赠与,大额款项需谨慎;大额资金备注具体用途(如“购房款”“借款”等)

2.证据留存是关键:借贷需明确 “借” 的意思表示,避免用 “爱你”“节日快乐” 等模糊附言;特殊金额避免使用暧昧数字,可拆分(如分转5000+200)

3.婚姻财产共守护:夫妻一方擅自赠与第三者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配偶可依法维权。

“520”告白日,警惕那些以爱为名的甜蜜骗局

在“520”告白日,收获一份甜蜜的爱情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是寻求婚介机构、恋爱培训机构的帮助,还是渴望在生活中邂逅“霸总之爱”以及网络上的“美女”表白,面对那些裹着糖衣的炮弹,可要当心了。

1、想“处cp”,结果被骗5000元

赵小姐在游戏中结识一名陌生玩家,对方称想“处CP”,并承诺可以在虚拟婚礼中赠送对戒。

赵小姐心动了,对方让赵小姐添加一位“客服”的QQ好友,称可由其帮助完成“领取”。添加后,该“客服”以操作不便为由要求赵小姐下载“向日葵”远程控制软件,并引导她输入设备识别码、开启授权共享。

对方进入其电脑后,以“账号认证”为由,引导赵小姐使用支付宝人脸识别,并在她不知情下远程操控淘宝账户消费、充值游戏币等,最终赵小姐被骗5000余元。

2、没见过女友,先送10.88万元彩礼?

刚交的女友,还没见过面,就着急送10.88万元彩礼?近日,嘉兴市公安局经开分局城南派出所接到反诈预警,居民王先生大额取现,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反诈队员立即找到了王先生。

“我这些是要给女朋友的礼金!”面对队员的询问,王先生坚称这10万元是彩礼钱。反诈队员马上联系了王先生的母亲,对方却不知道这回事,也是早上接到儿子电话,才知道儿子刚交了个女朋友,还没见过面。


“她现在在哪里?她父母叫什么?电话多少?”……面对队员的追问,王先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没见过面就要给彩礼?!你了解她吗?这些都是你自己的血汗钱!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啊!”在队员们劝说下,王先生终于坦白了实情。

前几天,王先生下载了一款App,“客服”表示只要刷单完成任务,即可在线与美女约会。王先生便在对方的诱导下,连续多次转账完成了任务,随后对方又以“账户被冻结需解冻”为由要求他提取10.88万元现金,寄送到指定地址。谁知,刚要出门就碰上了反诈队员,而“给女友送彩礼”也是对方教他的应对话术。

“其实后来我怀疑对方是骗子,但还是心存侥幸,想着尽快缴纳了保证金,他们就能把前面交的钱退还给我,还好你们劝住了我……”王先生终于幡然醒悟,在队员的陪同下将钱存回了银行。

3、“网恋女友”竟是“抠脚大汉”

你以为的网络情缘,可能是“抠脚大汉”的诈骗剧本。当焦虑遇上谎言,如何守住血汗钱?

2025年3月中旬,家住红塔区的顾某在浏览某交友APP时,偶然发现一条公开动态:“想找个男朋友,准备结婚了!”动态配图是一名长发披肩、笑容甜美的年轻女性。顾某被这条动态吸引,主动向对方发送了消息,而对方也很快发来了自己的照片。

看到照片中的女生面容姣好,顾某随即与对方互加微信。后续聊天中,对方以“验证诚意”、购买电动车等多种理由,要求顾某发送红包。短短几天时间,顾某就转给了对方6800余元。当顾某多次提出视频通话和见面的要求,都被“女友”以各种借口推托。


不久后,“女友”又更换了微信账号,要求顾某转路费再见面,但顾某转账后在约定的地点迟迟未等到“女友”。顾某根据微信收款码显示的信息找到了易门县的一家理发店,最终在理发店老板处得知,这个“女友”竟是男性,这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易门县公安局龙泉派出所民警对此展开了调查,嫌疑人很快被抓获,他由于手头拮据,便以交友为幌子进行诈骗。目前,犯罪嫌疑人金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拆解网络交友骗局

第一步:包装身份诈骗分子往往虚构完美形象或者编造悲惨经历,获取被害人的信任。

第二步:建立信任诈骗分子使用各种甜言蜜语、关心问候来打动受害者,让受害者在短时间内陷入所谓的“爱情”之中。他们根据受害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弱点,量身定制聊天内容,使受害者感到被理解、被关爱,从而放松警惕。为了尽快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并实施诈骗,诈骗分子往往会在认识不久后就提出确立恋爱关系,让受害者误以为找到了真爱。

第三步: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或者以维持恋爱关系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并根据受害人财力情况不断变化理由要求转账,直至受害人发觉被骗或无力继续转账。

警方提醒:

网络交友需谨慎,切勿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对于那些以各种借口索要钱财的行为,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对待。涉及金钱往来的事项时,务必多留个心眼,仔细甄别。一旦发现任何可疑情况,应立即向警方报案,以便警方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家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编辑 袁野 综合澎湃新闻、梨视频、湖北网警、浙江公安、锦州警方、央视新闻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